首页--军事论文--中国军事论文--各种武装力量(各军、兵种)论文--公安部队、武警部队论文

危机管理视角下武警部队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--以“魏则西事件”为例
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-4页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相关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相关研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评述第16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7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8-20页
2 危机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应对第20-24页
    2.1 概念辨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危机、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危机管理和网络舆情应对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舆论、舆情和网络舆情第20-21页
    2.2 理论基础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危机管理过程模型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演化模式第23-24页
3 武警部队网络舆情应对的现状分析第24-30页
    3.1 武警部队对媒体的认知现状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军事新媒体发展现状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媒介素养教育第25-26页
    3.2 武警部队网络舆情特点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议题类型较为集中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被动报道与主动宣传并存第26-27页
    3.3 当前武警部队网络舆情应对的主要做法第27-28页
    3.4 网络舆情对武警部队的影响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积极方面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消极方面第28-30页
4 危机管理视角下“魏则西事件”舆情应对分析第30-38页
    4.1 “魏则西事件”概述第30页
    4.2 网络舆情传播分析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舆情变化走势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舆情传播特点分析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网民对武警部队的评论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网络舆情成因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舆情事件造成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4.3 武警部队的应对策略及成效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危机的缩减阶段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危机的预备阶段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危机的反应阶段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危机的恢复阶段第36-38页
5 武警部队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建议第38-48页
    5.1 危机缩减阶段的应对策略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树立危机应对意识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严格部队内部管理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培养部队舆情应对专业团队第39-40页
    5.2 危机预备阶段的应对策略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分层级建立危机管理机构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完善网络监控机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定期举行预案演练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密切沟通协作第42页
    5.3 危机反应阶段的应对策略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遵循快速有效的原则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创新组织结构形式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和利益关系者进行有效沟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对事件展开调查第44页
    5.4 危机恢复阶段的应对策略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做好持续监控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完善危机管理方案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修复部队形象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深化军地协作和联合机制第45页
    5.5 利用网络舆情传播规律进行危机应对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端正对网络舆情的态度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主动向公众暴露信息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注意把握公众心理第47-48页
6 结论和展望第48-50页
    6.1 本文的结论第48页
    6.2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48-49页
    6.3 未来研究展望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2页
致谢第52-54页
作者和导师简介第54-55页
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55-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舰艇编队防空任务规划与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
下一篇:日本海军公共宣传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(1906-192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