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--机器人技术论文--机器人论文

基于FPGA的机器人关节驱动控制器研究与开发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的背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课题的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关节驱动控制器的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1.3 伺服控制技术的发展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伺服控制系统的驱动对象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伺服控制系统的核心芯片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伺服控制系统的算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组织架构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的组织架构第18-20页
第二章 驱动控制系统总体规划第20-26页
    2.1 驱动控制器总体方案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驱动控制器的功能目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机器人关节驱动控制器的方案分析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驱动控制器整体方的案设计第21-23页
    2.2 机器人关节控制器的开发平台与方法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典型FPGA开发平台与流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基于FPGA的SOPC开发与设计第24-25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5-26页
第三章 矢量控制的FPGA实现及其仿真第26-45页
    3.1 永磁同步电机模型分析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速度与位置的定义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电气方程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机械方程第28页
    3.2 空间矢量控制理论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定子电流矢量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Clarke变换与Park变换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PMSM的FOC控制结构第31页
    3.3 初始位置的确定及坐标系的建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初始位置的确定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坐标系的建立第32页
    3.4 矢量变换模块的FPGA实现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基于移位相加的Clarke变换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基于CORDIC算法的Park变换第34-39页
    3.5 码盘信号处理模块第39-41页
    3.6 电流采样模块设计第41-43页
    3.7 电流环PI调节器的设计第43-44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四章 三相PWM的FPGA设计及其仿真第45-55页
    4.1 SVPWM的基本原理第45-48页
    4.2 SVPWM的算法推导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参考电压区间的判断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基本矢量作用时间的计算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参考矢量合成方式第49-50页
    4.3 SVPWM控制器的FPGA实现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SVPWM算法模块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对称三角载波产生模块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死区设置及SVPWM生成单元第53-5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五章 Nios Ⅱ嵌入式软核的设计与开发第55-63页
    5.1 Nios Ⅱ系统的硬件设计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Nios Ⅱ软核的选型第55-57页
    5.2 基于Nios Ⅱ的软件设计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主程序的设计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第58-62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六章 机器人关节驱动控制器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第63-70页
    6.1 驱动控制器硬件总体架构第63页
    6.2 系统电源设计第63-64页
    6.3 IPM电路设计第64-65页
    6.4 相电流检测电路第65页
    6.5 编码接口电路设计第65-66页
    6.6 编码器断线检测电路设计第66页
    6.7 BIT电路设计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7.1 过压、欠压、制动开启检测电路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7.2 再生回路检测电路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7.3 缺相检测电路第68页
    6.8 实验验证第68-69页
    6.9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0-72页
    7.1 全文总结第70页
    7.2 研究展望第70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6页
致谢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酸枣仁汤对PCPA失眠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GFAP、P2X7受体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
下一篇:HPRL的生活因素分析及疏肝健脾法对多巴胺P38MAPK通路影响机制的探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