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5-25页 |
1.1 土壤团聚体 | 第15-19页 |
1.1.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及稳定性 | 第15-16页 |
1.1.2 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固定作用 | 第16-18页 |
1.1.3 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| 第18页 |
1.1.4 添加秸秆对团聚体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1.2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 | 第19-23页 |
1.2.1 碳同位素基本概念 | 第19-20页 |
1.2.2 稳定性同位素~(13)C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0页 |
1.2.3 稳定性同位素~(13)C在土壤有机碳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0-23页 |
1.3 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23页 |
1.4 科学问题 | 第23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6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1页 |
2.1 长期定位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计 | 第25页 |
2.2 供试材料 | 第25-26页 |
2.2.1 剖面土壤 | 第25页 |
2.2.2 培养土壤 | 第25页 |
2.2.3 标记玉米秸秆 | 第25-26页 |
2.3 培养试验 | 第26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4.1 土壤团聚体 | 第26-27页 |
2.4.2 土壤密度分组 | 第27-28页 |
2.4.3 微生物量碳 | 第28页 |
2.4.4 土壤酶活性 | 第28页 |
2.4.5 土壤有机碳及δ~(13)C值 | 第28-29页 |
2.5 计算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5.1 土壤团聚体指标 | 第29页 |
2.5.2 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 | 第29页 |
2.5.3 土壤酶活性 | 第29-30页 |
2.6 数据处理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| 第31-40页 |
3.1 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 | 第31页 |
3.2 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团聚体分布规律 | 第31-33页 |
3.3 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变化规律 | 第33-36页 |
3.4 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团聚体密度分组组分及其有机碳含量 | 第36-37页 |
3.5 讨论 | 第37-39页 |
3.5.1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| 第37页 |
3.5.2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5.3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有机碳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6 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添加秸秆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 | 第40-55页 |
4.1 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| 第40页 |
4.2 添加秸秆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4.2.1 添加秸秆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4.2.2 添加秸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3页 |
4.3 添加秸秆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4.3.1 添加秸秆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4.3.2 添加秸秆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 | 第46页 |
4.4 添加秸秆对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4.4.1 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组分质量分布 | 第46-49页 |
4.4.2 土壤团聚体内颗粒组分有机碳浓度 | 第49页 |
4.5 添加秸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4.6 添加秸秆对土壤C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影响 | 第52页 |
4.7 土壤酶活性、土壤有机碳、团聚体组成的相关关系 | 第52-53页 |
4.8 讨论 | 第53-54页 |
4.9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秸秆碳在土壤中的分配与固定 | 第55-69页 |
5.1 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δ~(13)C值和含量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.1.1 土壤有机碳δ~(13)C值变化 | 第56页 |
5.1.2 土壤中不同来源有机碳分布 | 第56-57页 |
5.2 添加秸秆对团聚体有机碳δ~(13)C值和含量的影响 | 第57-61页 |
5.2.1 团聚体有机碳δ~(13)C值变化 | 第57-59页 |
5.2.2 团聚体中不同来源有机碳分布 | 第59-61页 |
5.3 添加秸秆对团聚体有机碳组分δ~(13)C值和含量的影响 | 第61-65页 |
5.3.1 团聚体有机碳组分δ~(13)C值变化 | 第61-62页 |
5.3.2 团聚体有机碳组分中不同来源有机碳分布 | 第62-65页 |
5.4 讨论 | 第65-68页 |
5.5 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| 第69-71页 |
6.1 全文结论 | 第69-70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70页 |
6.3 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