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9页 |
1.2.1 研究思路 | 第9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4页 |
1.3.1 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.2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3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3.4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5 研究文献评述 | 第14页 |
1.4 研究框架 | 第14-16页 |
1.5 创新与不足 | 第16-17页 |
2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4页 |
2.1 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 | 第17-21页 |
2.1.1 新能源汽车定义 | 第17页 |
2.1.2 新能源汽车分类 | 第17-18页 |
2.1.3 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 | 第18-21页 |
2.2 钻石模型理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 | 第21-24页 |
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| 第24-32页 |
3.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| 第24-29页 |
3.1.1 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 | 第24-26页 |
3.1.2 产业政策 | 第26-28页 |
3.1.3 产业研发 | 第28-29页 |
3.2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| 第29-30页 |
3.3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2页 |
4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| 第32-37页 |
4.1 模型构建 | 第32-33页 |
4.2 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3-35页 |
4.3 灰色关联度与理想解的组合评价方法 | 第35-37页 |
5 不同省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| 第37-50页 |
5.1 生产要素指标 | 第37-39页 |
5.1.1 初级生产要素 | 第37-39页 |
5.1.2 高级生产要素 | 第39页 |
5.2 需求状况指标 | 第39-40页 |
5.3 相关支持性产业指标 | 第40-41页 |
5.4 企业战略、结构与竞争状况指标 | 第41-42页 |
5.5 政府指标 | 第42-43页 |
5.6 技术创新 | 第43-44页 |
5.7 广东省与其他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| 第44-50页 |
5.7.1 广东与北京对比分析 | 第44-45页 |
5.7.2 广东与上海对比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7.3 广东省与江苏省对比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7.4 广东省与浙江省对比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7.5 广东省与山东省对比分析 | 第48-50页 |
6 提升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与建议 | 第50-54页 |
6.1 广东省充电基础设施仍需加大建设力度 | 第50页 |
6.2 去除地方保护 | 第50-51页 |
6.3 注重创新 | 第51页 |
6.4 促进省内相关产业发展 | 第51-52页 |
6.5 加大财政补贴 | 第52页 |
6.6 增强政府与市场的契合度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