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分子物理学、原子物理学论文--原子物理学论文

相对论能区离子-原子碰撞中的K壳双电离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引言第10-17页
    1.1 K壳空心原子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1.2 本论文工作的物理动机及主要工作第13-17页
第二章 重离子-原子碰撞中的内壳电离理论第17-33页
    2.1 独立电子近似(Independent Electron Approximation, IEA)第18-20页
    2.2 电离过程第20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两体碰撞近似(Binary Encounter Approximation, BEA)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半经典近似(Semiclassical Approximation, SCA)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几何模型(Geometrical Model, GM)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Magnus近似(Magnus Approximation)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相对论耦合道方法(Relativistic Coupled-Channel approach, RCC)第26-28页
    2.3 俘获过程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辐射电子俘获(Radiative Electron Capture, REC)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非辐射电子俘获(Non-Radiative Capture, NRC)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辐射电子俘获和非辐射电子俘获截面比较第31-33页
第三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技术第33-45页
    3.1 高电荷态重离子的产生第33-35页
    3.2 HIRFL-CSR实验环(CSRe)第35-36页
    3.3 实验环电子冷却装置第36-38页
    3.4 实验环内靶装置第38-41页
    3.5 实验终端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碰撞室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X射线探测器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核电子学和数据获取系统第43-45页
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5-73页
    4.1 多普勒效应:多普勒移动和多普勒展宽第45-47页
    4.2 X射线探测器的探测效率刻度第47-50页
    4.3 空心原子的跃迁通道第50-54页
    4.4 超伴线和伴线能量第54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超伴线和伴线能量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L壳层和M壳层旁观空穴数目的关系第58-61页
    4.5 X射线能谱多峰拟合方法第61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Xe Kα 线能谱拟合方法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Ar K-X线能谱拟合方法第67-69页
    4.6 多激发态原子退激重组过程第69-73页
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第73-116页
    5.1 X射线能谱第73-81页
    5.2 Kr靶的实验结果及讨论第8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L壳层旁观空穴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K壳双电离的相对截面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K壳双电离理论和实验结果比较第88-92页
    5.3 Xe靶的实验结果及讨论第92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L壳层旁观空穴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K壳双电离的相对截面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K壳双电离过程理论和实验比较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Kα1和Kα2超伴线强度比第101-109页
    5.4 Ar靶的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09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空穴重组过程的影响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K壳双电离的相对截面第111-113页
    5.5 炮弹离子X射线能谱第113-116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6-118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16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116-118页
参考文献第118-131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1-133页
附录一 多空穴态原子jj耦合下退激图第133-152页
    (一)K壳单空穴、L壳多空穴态jj耦合退激图第133-143页
    (二)K壳双空穴、L壳多空穴态jj耦合退激图第143-152页
致谢第152-153页

论文共1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质子和原子核部分子分布函数的全局分析
下一篇:豆科的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