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34页 |
1.1 引言 | 第9-10页 |
1.2 碳量子点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3 碳量子点的性能 | 第11-19页 |
1.3.1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能 | 第11-15页 |
1.3.1.1 紫外-可见光吸收 | 第11-12页 |
1.3.1.2 光致发光 | 第12-13页 |
1.3.1.3 上转换发光 | 第13-14页 |
1.3.1.4 荧光发射波长可调 | 第14-15页 |
1.3.2 化学发光 | 第15-16页 |
1.3.3 高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 | 第16页 |
1.3.4 碳量子点的发光机制 | 第16-19页 |
1.4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| 第19-24页 |
1.4.1 水热法 | 第21-22页 |
1.4.2 燃烧法 | 第22页 |
1.4.3 电化学法 | 第22页 |
1.4.4 激光消蚀法 | 第22-23页 |
1.4.5 微波法 | 第23-24页 |
1.4.6 电弧放电法 | 第24页 |
1.4.7 模板法 | 第24页 |
1.5 碳量子点的表面钝化和功能化 | 第24-26页 |
1.6 碳量子点的应用 | 第26-32页 |
1.6.1 生物成像 | 第27-28页 |
1.6.2 化学传感 | 第28页 |
1.6.3 光催化 | 第28-30页 |
1.6.4 生物医学递送系统 | 第30-31页 |
1.6.5 有机太阳能电池 | 第31页 |
1.6.6 发光二极管 | 第31-32页 |
1.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、目的及研究内容 | 第32-34页 |
第二章 用葡萄糖微波辅助水热法制备碳量子点 | 第34-55页 |
2.1 引言 | 第34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4-38页 |
2.2.1 实验仪器 | 第34-35页 |
2.2.2 实验试剂 | 第35页 |
2.2.3 碳量子点的合成工艺及原理 | 第35-37页 |
2.2.4 实验测试分析方法 | 第37-38页 |
2.2.4.1 高分辨透射电镜 | 第37页 |
2.2.4.2 光荧光光谱仪 | 第37页 |
2.2.4.3 紫外-可见光吸收光谱 | 第37-38页 |
2.2.4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 | 第38页 |
2.2.4.5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38页 |
2.2.4.6 红外光谱仪 | 第38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54页 |
2.3.1 碳量子点的形貌 | 第38-40页 |
2.3.2 CQDs的紫外-可见光吸收和光致发光性能 | 第40-46页 |
2.3.3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 | 第46-51页 |
2.3.4 红外光谱(FTIR)分析 | 第51-53页 |
2.3.5 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53-5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三章 果汁水热法制备碳量子点 | 第55-67页 |
3.1 引言 | 第55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5-59页 |
3.2.1 实验仪器 | 第55-56页 |
3.2.2 实验试剂 | 第56页 |
3.2.3 碳量子点的合成工艺及原理 | 第56-57页 |
3.2.4 实验测试分析方法 | 第57-59页 |
3.2.4.1 高分辨透射电镜 | 第57-58页 |
3.2.4.2 光荧光光谱仪 | 第58页 |
3.2.4.3 紫外-可见光吸收光谱 | 第58页 |
3.2.4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 | 第58-59页 |
3.2.4.5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5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5页 |
3.3.1 碳量子点的形貌 | 第59-61页 |
3.3.2 CQDs的紫外-可见光吸收和光致发光性能 | 第61-63页 |
3.3.3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分析 | 第63-64页 |
3.3.4 X射线衍射(XRD)分析 | 第64-6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四章 总结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: | 第69-8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| 第81-8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