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6页 |
第一章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科学内涵 | 第16-23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科学内涵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人格与人格缺陷 | 第17-20页 |
一、人格的基本概念 | 第17-18页 |
二、人格缺陷的内涵 | 第18-20页 |
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指导意义 | 第20-23页 |
一、“人的本质”是人格培育的理论前提 | 第20-21页 |
二、“人的需要”是人格培育的内在动力 | 第21-22页 |
三、“人的全面发展”是人格培育的根本要求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23-35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| 第23-26页 |
一、人格结构处在剧烈变动与定型过程中 | 第23-24页 |
二、人格理想逐步明确 | 第24-25页 |
三、人格发展中的情感与情绪过于丰富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表现 | 第26-28页 |
一、自我意识存在偏差 | 第26页 |
二、心理状态不稳定 | 第26-27页 |
三、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| 第27页 |
四、人际关系失调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影响当代大学生构建健康人格的因素 | 第28-35页 |
一、社会因素 | 第28-30页 |
二、学校因素 | 第30-32页 |
三、家庭因素 | 第32-33页 |
四、个人因素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下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 | 第35-45页 |
第一节 重视社会新媒体正确引导作用 | 第35-36页 |
一、优化公共网络氛围 | 第35-36页 |
二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| 第36页 |
第二节 强化校园素质教育 | 第36-41页 |
一、发挥课堂教学优势,强化大学生人格教育内容 | 第36-38页 |
二、完善大学生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| 第38页 |
三、重视教师人格模范作用 | 第38-39页 |
四、加强培养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创新能力 | 第39-41页 |
第三节 强化家庭内部教育 | 第41-42页 |
一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| 第41页 |
二、制定适当家庭教育方式 | 第41-42页 |
第四节 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 | 第42-45页 |
一、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 | 第42页 |
二、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构建 | 第42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