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一、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三、研究路径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四、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转型正义:理论基础、实践路径及其局限 | 第21-30页 |
一、转型正义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3页 |
(一) “转型”与“正义” | 第21-22页 |
(二) 转型正义的两个维度 | 第22-23页 |
二、转型正义的实践路径 | 第23-27页 |
(一) 补救性正义措施 | 第24页 |
(二) 报复性正义措施 | 第24-25页 |
(三) 和解性正义措施 | 第25-26页 |
(四) 揭示性正义措施 | 第26-27页 |
三、转型正义的局限 | 第27-30页 |
(一) “转型”未必带来“正义” | 第27-28页 |
(二) 转型正义的复杂性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后威权时代台湾地区“转型正义”实践的话语分析 | 第30-43页 |
一、台湾地区对“转型正义”的加工 | 第30-34页 |
(一) 只赔无责:李登辉时期的“转型正义” | 第31-32页 |
(二) 无所不包:陈水扁时期的“转型正义” | 第32-33页 |
(三) 回避正义:马英九时期的“转型正义” | 第33-34页 |
二、蔡英文当局“转型正义”话语的文本分析 | 第34-40页 |
(一) 主题分析 | 第34-36页 |
(二) 词频分析与修辞 | 第36-39页 |
(三) 语境分析 | 第39-40页 |
三、“转型正义”话语与权力 | 第40-43页 |
(一) 话语与权力“内隐” | 第40-41页 |
(二) 话语与权力“外显”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去中国化:蔡英文当局“转型正义”的实践目标 | 第43-56页 |
一、蔡英文当局“转型正义”实践 | 第43-48页 |
(一) “转型正义”清单 | 第43-44页 |
(二) “转型正义”具体措施 | 第44-47页 |
(三) “东厂”事件:“转型正义”道路上的滑坡 | 第47-48页 |
二、解剖“转型正义”:“去中国化”的实践逻辑 | 第48-56页 |
(一) 淡化“中国”历史 | 第49-51页 |
(二) 消解“中国”力量 | 第51-53页 |
(三) 去除“中国”象征 | 第53-56页 |
第五章 话语与实践:蔡英文当局“转型正义”的背离 | 第56-66页 |
一、“转型正义”背离的表现 | 第56-59页 |
(一) 扭曲“真相” | 第56-57页 |
(二) 无意“合作” | 第57-58页 |
(三) 背离“和解” | 第58-59页 |
二、“转型正义”背离的影响 | 第59-63页 |
(一) 社会对立不断加深 | 第59-60页 |
(二) 经济发展严重受挫 | 第60-62页 |
(三) 两岸和平发展阻力加大 | 第62-63页 |
三、“转型正义”背离的原因分析 | 第63-66页 |
(一) 意识形态的固化 | 第63-64页 |
(二) 协商精神的缺乏 | 第64-66页 |
余论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