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临床医学论文--诊断学论文

核酸错配对DNA连接酶反应的单位点核酸变异检测的影响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文献综述第8-28页
    1.1 单核苷酸多态性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单核苷酸多态性简介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意义第8-9页
    1.2 常见的核酸序列检测技术第9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荧光定量PCR技术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测序技术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恒温扩增技术第15-17页
    1.3 杂交探针技术的现状第17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杂交介导的单核苷酸变异检测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蛋白介导的单核苷酸变异检测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热变性介导的单核苷酸变异检测第22-23页
    1.4 基于DNA连接酶的检测技术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连接酶检测反应(LDR)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连接酶链式反应(LCR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锁式探针(Padlock Probe)第25页
    1.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5-28页
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8-38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DNA序列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实验试剂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溶液的配制第30页
    2.2 RNA的制备方法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质粒的克隆与转化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转录模板的制备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RNA转录及产物纯化第33-35页
    2.3 单链环状DNA制备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探针磷酸化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DNA-DNA连接和酶切反应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DNA-RNA连接与酶切反应第36页
    2.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36-37页
    2.5 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第37-38页
第3章 单位点变异的DNA检测第38-56页
    3.1 环状DNA形成条件优化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前言与背景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探针和连接模板浓度优化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酶反应条件优化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结果与讨论第41-42页
    3.2 最佳错配位点的确认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前言与背景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引入错配位点的可行性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最佳错配位点的确认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结果与讨论第45-46页
    3.3 检测位点5端错配的检测效果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前言与背景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T4 DNA连接酶介导的连接反应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Taq DNA连接酶介导的连接反应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结果与讨论第52页
    3.4 检测位点3端错配的检测效果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前言与背景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连接成环率和区分度分析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结果与讨论第55-56页
第4章 单位点变异的RNA检测第56-72页
    4.1 转录模板的制备优化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前言与背景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PCR条件的优化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PCR引物的优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RNA转录模板的制备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结果与讨论第59-60页
    4.2 RNA转录与纯化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前言与背景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优化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结果与讨论第62页
    4.3 环状DNA形成条件的优化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前言与背景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连接酶加入量及RNA加入量的优化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连接反应条件的优化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结果与讨论第66-67页
    4.4 RNA点突变检测第67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前言与背景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不同位点错配的影响第67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结果与分析第70-72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2-74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72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72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82页
附录第82-88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8-90页
致谢第90页

论文共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铜绿假单胞杆菌在不同材料表面运动行为的探究
下一篇:基于多功能二硫化钼纳米载体的肿瘤诊断治疗一体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