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7页 |
第一章 赵孟頫与董其昌鉴藏活动的比较论析 | 第7-16页 |
第一节 时代背景的比较 | 第7-8页 |
第二节 生平及为官处世思想的比较 | 第8-12页 |
1. 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生平 | 第9-11页 |
2. 赵孟頫和董其昌为官处世思想的比较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与同时代鉴藏家交游活动的比较 | 第12-14页 |
1. 赵孟頫与鉴藏家的交往 | 第12-13页 |
2. 董其昌与鉴藏家的交往 | 第13-14页 |
第四节 自身收藏的比较 | 第14-16页 |
1. 赵孟頫的收藏 | 第14-15页 |
2.董其昌的的收藏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赵孟頫与董其昌书画鉴藏对其艺术创作的不同影响 | 第16-33页 |
第一节 书画鉴藏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及现实意义 | 第17页 |
第二节 赵孟頫与董其昌“师古”学习方法的比较 | 第17-19页 |
第三节 古人法帖的鉴藏对于二人书法创作的影响比较 | 第19-23页 |
1. 赵孟頫的书法鉴藏对其书法创作的影响 | 第19-22页 |
2. 董其昌的书法鉴藏对其书法创作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第四节 古代名画的鉴藏对于二人绘画创作的影响比较 | 第23-33页 |
1. 赵孟頫的绘画鉴藏对其绘画创作的影响 | 第23-30页 |
2. 董其昌的绘画鉴藏对其绘画创作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第三章 赵孟頫与董其昌书画鉴藏对其理论著述的影响比较 | 第33-42页 |
第一节 书画鉴藏对其理论著述形成的重要价值 | 第34页 |
第二节 赵孟頫与董其昌主要书画理论的比较 | 第34-42页 |
1. “师古”与“师造化” | 第34-36页 |
2. 对于“笔墨“的强调 | 第36-38页 |
3. “书法入画”观点的比较 | 第38-40页 |
4. 其他理论著述的比较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赵孟頫与董其昌在书画史上的不同影响及价值 | 第42-50页 |
第一节 赵孟頫与董其昌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的比较 | 第42-46页 |
1. 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影响比较 | 第42-44页 |
2. 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影响比较 | 第44-46页 |
第二节 赵孟頫与董其昌在书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的比较 | 第46-50页 |
1. 赵孟頫和董其昌在书法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的比较 | 第46-47页 |
2. 赵孟頫和董其昌在绘画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价值的比较 | 第47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附录 | 第51页 |
赵孟頫书画鉴藏年表简编 | 第51-54页 |
董其昌书画鉴藏年表简编 | 第54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