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抗白叶枯病性状的鉴定、遗传分析和QTL定位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缩略词表 | 第9-12页 |
概述 | 第12-15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8页 |
·水稻白叶枯病的病理研究 | 第15-21页 |
·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症状 | 第15-16页 |
·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 | 第16-17页 |
·水稻白叶枯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| 第17-18页 |
·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| 第18-20页 |
·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 | 第21-24页 |
·分子标记的种类 | 第21-22页 |
·基于PCR的分子标记技术 | 第22-23页 |
·基于限制性内切酶和PCR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 | 第23-24页 |
·其它的分子标记 | 第24页 |
·QTL原理及研究方法 | 第24-28页 |
·QTL研究的群体 | 第24-26页 |
·QTL分析方法研究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新种质的抗谱鉴定和抗病性状的遗传分析 | 第28-34页 |
·引言 | 第28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9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29-32页 |
·抗感材料的抗谱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抗病材料的遗传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分析与讨论 | 第32-34页 |
·抗感病材料的抗谱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Y73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抗病基因的初步定位 | 第34-46页 |
·引言 | 第3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4-35页 |
·水稻材料 | 第34页 |
·接种菌株 | 第34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5-38页 |
·协本哲氏培养基的制备 | 第35页 |
·F2群体的构建及接种观察 | 第35页 |
·田间采样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5-36页 |
·DNA片段的PCR扩增 | 第36-38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38-43页 |
·亲本间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| 第38-40页 |
·Y73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及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讨论 | 第43-46页 |
·亲本间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| 第43-44页 |
·抗性基因的初步定位 | 第44-46页 |
第4章 新种质抗病性状的QTL分析 | 第46-55页 |
·引言 | 第4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6-47页 |
·水稻材料 | 第46页 |
·接种菌株 | 第46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46-4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7页 |
·协本哲氏培养基的制备 | 第47页 |
·水稻栽培 | 第47页 |
·接种和表型鉴定 | 第47页 |
·PCR及电泳检测方法 | 第47页 |
·QTL分析方法 | 第47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7-52页 |
·分析与讨论 | 第52-55页 |
·抗病QTLs的定位 | 第52-53页 |
·水稻抗白叶枯病QTLs在育种中应用 | 第53-55页 |
第5章 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| 第55-57页 |
·单染色体替换系的构建 | 第55-56页 |
·基因的精细定位、克隆和功能互补等后续研究 | 第56-57页 |
全文总结 | 第57-59页 |
1 研究总结 | 第57页 |
2 创新之处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