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1.2 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1.2.1 多元治理 | 第15-16页 |
1.2.2 老旧小区 | 第16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框架 | 第16-19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16-19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 | 第19-21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4.2 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| 第21-33页 |
2.1 多元理论研究综述 | 第21-25页 |
2.1.1 国外对多元治理理论的研究 | 第21-24页 |
2.1.2 国内关于多元治理理论研究 | 第24-25页 |
2.1.3 小结 | 第25页 |
2.2 老旧小区更新研究综述 | 第25-28页 |
2.2.1 国外关于老旧小区更新的研究 | 第25-26页 |
2.2.2 国内关于老旧小区更新的研究 | 第26-27页 |
2.2.3 小结 | 第27-28页 |
2.3 多元治理下的老旧小区改造框架 | 第28-33页 |
2.3.1 多元治理下老旧小区改造的主体 | 第28-31页 |
2.3.2 多元治理下老旧小区改造的组织实施体系 | 第31页 |
2.3.3 多元治理下老旧小区改造的主要内容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多元治理视野下的厦门市老旧小区改造探索 | 第33-47页 |
3.1 厦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历史演变概述 | 第33-35页 |
3.1.1 政府包办下的老旧小区改造(2010-2014) | 第33页 |
3.1.2 自主集资下的预制板房改造(2014-2016) | 第33-34页 |
3.1.3 共同缔造下的老旧小区改造(2015-至今) | 第34-35页 |
3.1.4 比较与总结 | 第35页 |
3.2 多元治理下厦门市老旧小区改造动力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2.1 有利于提升厦门的城市形象 | 第36页 |
3.2.2 有利于提高市民幸福生活指数 | 第36页 |
3.2.3 有利于提高城市和社区治理能力 | 第36-37页 |
3.2.4 有利于促进厦门经济增长 | 第37页 |
3.3 多元治理下厦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制度分析 | 第37-42页 |
3.3.1 多元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| 第37-38页 |
3.3.2 改造的对象及其特征 | 第38-39页 |
3.3.3 改造的内容和流程 | 第39-41页 |
3.3.4 改造的资金筹集来源 | 第41-42页 |
3.4 多元治理下厦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成果 | 第42-44页 |
3.4.1 通过空间整治,重塑整洁、舒适的邻里环境 | 第42-43页 |
3.4.2 建筑本体修缮,市政基础设施提升 | 第43页 |
3.4.3 长效管理机制得到建立 | 第43-44页 |
3.4.4 适老化改造完成,社区养老条件改善 | 第44页 |
3.5 多元治理视野下的厦门市老旧小区改造经验及其做法 | 第44-47页 |
3.5.1 坚持多方参与的改造理念 | 第45页 |
3.5.2 形成多方资金筹集机制 | 第45-46页 |
3.5.3 建立多元共治的管理机制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多元治理下厦门市老旧小区改造实践-以海洋新村为例 | 第47-63页 |
4.1 海洋新村概况及其改造的背景 | 第47-50页 |
4.1.1 海洋新村概况 | 第47-48页 |
4.1.2 改造背景 | 第48页 |
4.1.3 改造前存在的问题 | 第48-50页 |
4.2 多元治理下海洋新村改造实施过程 | 第50-58页 |
4.2.1 多元主体及其作用 | 第50-51页 |
4.2.2 改造的内容 | 第51-54页 |
4.2.3 改造的过程 | 第54页 |
4.2.4 资金筹集来源 | 第54-55页 |
4.2.5 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| 第55-56页 |
4.2.6 多元治理下的解决措施 | 第56-58页 |
4.3 改造达到的效果和经验总结 | 第58-63页 |
4.3.1 改造达到的效果 | 第58-60页 |
4.3.2 改造的成功经验总结 | 第60-63页 |
第五章 多元治理视野下老旧小区改造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| 第63-69页 |
5.1 多元视野下的老旧小区改造困境 | 第63-66页 |
5.1.1 资金筹集和使用难 | 第63-64页 |
5.1.2 产权不明导致筹资和后期管理缺失问题 | 第64-65页 |
5.1.3 公共事务协商难、集体行动难以达成一致 | 第65页 |
5.1.4 长效管理机制建立难的问题 | 第65-66页 |
5.2 多元视野下的老旧小区改造对策探讨 | 第66-69页 |
5.2.1 完善多元筹资渠道,健全公维金缴纳、使用、管理制度 | 第66-67页 |
5.2.2 寻找原产权人、晓之以利 | 第67页 |
5.2.3 建立、完善社区管理和协商组织 | 第67-68页 |
5.2.4 设立非营利性的小区服务中心,承担准物业的服务管理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2页 |
6.1 结论 | 第69-70页 |
6.2 创新之处 | 第70页 |
6.3 不足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6.3.1 不足之处 | 第70-71页 |
6.3.2 研究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附录 | 第75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