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3-19页 |
1.2.1 地区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6页 |
1.2.2 外资集聚的相关研究 | 第16页 |
1.2.3 外资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2.4 文献研究评述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9-2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外资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分析 | 第23-33页 |
2.1 相关理论概述 | 第23-28页 |
2.1.1 收入分配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1.2 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1.3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 | 第25-27页 |
2.1.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1.5 外部性理论 | 第28页 |
2.2 外资集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传导机制 | 第28-33页 |
2.2.1 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| 第29-30页 |
2.2.2 通过拉动对外贸易发展 | 第30-31页 |
2.2.3 通过促进科技水平进步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与外资集聚的度量方法和变化特点 | 第33-51页 |
3.1 地区收入差距的测度 | 第33-35页 |
3.1.1 绝对差距测算指标 | 第33-34页 |
3.1.2 相对差距测算指标 | 第34-35页 |
3.2 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 | 第35-42页 |
3.2.1 地区绝对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 | 第36-38页 |
3.2.2 地区相对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 | 第38-41页 |
3.2.3 地理信息系统 | 第41-42页 |
3.3 外资集聚的测度 | 第42-45页 |
3.3.1 结构相对指标 | 第43页 |
3.3.2 区域集聚度 | 第43-45页 |
3.4 外资集聚的发展与变化 | 第45-51页 |
3.4.1 地区间外资份额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3.4.2 外资集聚度 | 第46-49页 |
3.4.3 地理信息系统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外资集聚对地区内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——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| 第51-60页 |
4.1 变量的选取与模型的类型 | 第51-53页 |
4.1.1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| 第51-52页 |
4.1.2 面板数据模型类型 | 第52-53页 |
4.2 模型的设定与检验 | 第53-56页 |
4.2.1 平稳性检验 | 第53-54页 |
4.2.2 协整检验 | 第54-55页 |
4.2.3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| 第55-56页 |
4.3 回归结果分析 | 第56-60页 |
4.3.1 实证结果 | 第56-57页 |
4.3.2 回归结果分析 | 第57-60页 |
第5章 外资集聚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——基于空间计量模型 | 第60-69页 |
5.1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| 第60-62页 |
5.1.1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| 第60页 |
5.1.2 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| 第60-62页 |
5.2 收入差距、FDI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| 第62-66页 |
5.2.1 空间权重矩阵 | 第62页 |
5.2.2 空间相关性的测度方法 | 第62-63页 |
5.2.3 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| 第63-66页 |
5.3 实证结果与分析 | 第66-69页 |
5.3.1 估计结果 | 第66-67页 |
5.3.2 估计结果分析 | 第67-69页 |
第6章 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| 第69-76页 |
6.1 结论 | 第69-71页 |
6.2 缩小收入差距、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| 第71-74页 |
6.2.1 调节外资均衡分布,促进低收入地区外资集聚 | 第71-72页 |
6.2.2 实现地区政策差异化,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| 第72-73页 |
6.2.3 平衡地区教育水平,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| 第73-74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| 第81-82页 |
附录 相关检验输出结果 | 第82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