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缩略语 | 第12-13页 |
绪论 | 第13-14页 |
上篇 文献综述 | 第14-40页 |
第一章 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 | 第14-22页 |
1 中医对创伤愈合的研究概况 | 第14-17页 |
1.1 中医治疗创伤的发展概况 | 第14页 |
1.2 创伤病因病机 | 第14-15页 |
1.3 创伤辩证 | 第15-16页 |
1.4 创伤治疗 | 第16-17页 |
2 伤药药理 | 第17-22页 |
2.1 配伍特点 | 第17-18页 |
2.2 配伍原则 | 第18-19页 |
2.3 创伤常用外用中药的药理研究 | 第19-22页 |
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创伤愈合的认识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| 第22-40页 |
1 创伤愈合概述 | 第22-26页 |
1.1 止血和炎症反应 | 第22-24页 |
1.2 增殖 | 第24-25页 |
1.3 基质重塑和疤痕形成 | 第25-26页 |
2 创伤愈合病理学 | 第26-29页 |
2.1 炎症反应 | 第26-27页 |
2.2 感染 | 第27页 |
2.3 蛋白酶 | 第27-28页 |
2.4 干细胞 | 第28页 |
2.5 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 | 第28页 |
2.6 衰老 | 第28-29页 |
3 创伤愈合相关生长因子的作用 | 第29-35页 |
3.1 PDGF家族 | 第29-30页 |
3.2 FGF家族 | 第30-31页 |
3.3 VEGF家族 | 第31-32页 |
3.4 EGF家族 | 第32-33页 |
3.5 TGF家族 | 第33-35页 |
4 从修复机制到临床应用 | 第35-38页 |
4.1 ECM和生长因子之间的作用 | 第35-36页 |
4.2 基于细胞的治疗 | 第36-37页 |
4.3 有意义的临床终点和试验设计 | 第37-38页 |
5 展望 | 第38-40页 |
下篇 试验研究 | 第40-80页 |
第三章 药物制备 | 第40-50页 |
1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4页 |
1.1 仪器与设备 | 第41页 |
1.2 药品与试剂 | 第41页 |
1.3 试验设计 | 第41-44页 |
2 结果 | 第44-47页 |
2.1 凝胶基质选择结果 | 第44-45页 |
2.2 药物加入及混合成形试验结果 | 第45页 |
2.3 复方儿茶凝胶剂正交试验结果 | 第45-47页 |
2.4 验证试验 | 第47页 |
3 讨论 | 第47-50页 |
第四章 犬感染创模型建立 | 第50-5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2页 |
1.1 试验动物 | 第50页 |
1.2 试验试剂 | 第50-51页 |
1.3 试验仪器及设备 | 第51页 |
1.4 试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制备 | 第51页 |
1.5 感染创评价指标 | 第51-52页 |
2 结果 | 第52-53页 |
2.1 创面观察 | 第52-53页 |
2.2 组织学观察 | 第53页 |
3 讨论 | 第53-56页 |
第五章 不同剂量复方儿茶凝胶对犬感染创治疗效果及组织学观察 | 第56-6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59页 |
1.1 试验动物 | 第57页 |
1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57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57页 |
1.4 试验分组治疗及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| 第57-58页 |
1.5 创面观察指标 | 第58-59页 |
1.6 石蜡切片的制作、HE染色及MASSON染色 | 第59页 |
1.7 数据分析与统计 | 第59页 |
2 结果 | 第59-64页 |
2.1 创面观察结果 | 第59-60页 |
2.2 创面肉芽出现时间及完全愈合时间 | 第60-61页 |
2.3 创口体积愈合率 | 第61-62页 |
2.4 创面面积愈合率 | 第62页 |
2.5 创面组织HE染色结果 | 第62-64页 |
2.6 创面组织Masson染色结果 | 第64页 |
3 讨论 | 第64-68页 |
第六章 不同剂量复方儿茶凝胶促进犬感染创愈合的作用机理研究 | 第68-8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2页 |
1.1 仪器与设备 | 第69页 |
1.2 试剂 | 第69-70页 |
1.3 分组治疗及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| 第70页 |
1.4 荧光定量PCR检测FGF-2、TGF-β1、VEGF-A mRNA相对表达量 | 第70-71页 |
1.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创面组织FGF-2、TGF-β1、VEGF-A蛋白表达 | 第71-72页 |
1.6 数据分析与统计 | 第72页 |
2 结果 | 第72-77页 |
2.1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| 第72-74页 |
2.2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| 第74-77页 |
3 讨论 | 第77-80页 |
全文总结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9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96-98页 |
致谢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