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4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第二节 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需要 | 第14页 |
第四节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一、现实意义 | 第14-15页 |
二、理论意义 | 第15页 |
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| 第15-20页 |
一、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1、社区 | 第15-16页 |
2、社区教育 | 第16页 |
3、流动儿童 | 第16-17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7-20页 |
1、美国流动儿童的现状分析 | 第17页 |
2、流动儿童适应性分析 | 第17-18页 |
3、学校教育 | 第18-19页 |
4、家庭教育 | 第19页 |
5、社会教育 | 第19-20页 |
第六节 理论基础、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20-24页 |
一、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1、优势视角理论 | 第21-22页 |
2、社会支持理论 | 第22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、文献法 | 第22-23页 |
2、观察法 | 第23页 |
3、访谈法 | 第23页 |
4、问卷调查法 | 第23页 |
三、研究思路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不足与需求 | 第24-31页 |
第一节 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不足 | 第24-29页 |
一、回族流动儿童、家长社区教育的矛盾与差异所在 | 第24-26页 |
二、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专业化水平程度低下 | 第26-27页 |
三、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与制度问题 | 第27-28页 |
四、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机构资源链接、整合衔接力度不够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介入需求 | 第29-31页 |
一、家庭教育 | 第29页 |
二、学校教育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实务过程 | 第31-47页 |
第一节 资源分析 | 第31-36页 |
一、回族流动儿童自身能力与资源 | 第32-35页 |
1、自学能力 | 第32-33页 |
2、人际关系及信仰认知 | 第33-34页 |
3、乐观的心态 | 第34-35页 |
二、社区与家庭的优势与资源 | 第35页 |
三、社会工作介入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优势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问题的方案设计 | 第36-37页 |
一、制定目标 | 第36页 |
二、方案设计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问题活动开展过程 | 第37-47页 |
一、小组成员的招募 | 第37-38页 |
二、活动模式 | 第38-39页 |
三、活动方案 | 第39页 |
四、活动实施 | 第39-47页 |
第四章 活动评估 | 第47-50页 |
第一节 自我心理提升与社区思想意识的转型 | 第47-48页 |
一、自我心理提升 | 第47-48页 |
二、社区思想意识转型 | 第48页 |
第二节 专业化技能提升,资源链接与整合能力加强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| 第50-55页 |
第一节 回族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突出问题 | 第50-51页 |
一、社区职能的局限性与社区教育需求的矛盾 | 第50页 |
二、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的局限 | 第50-51页 |
第二节 经验借鉴 | 第51-53页 |
一、资源整合 | 第51-52页 |
二、因材施教 | 第52页 |
三、创新互联网平台 | 第52-53页 |
第三节 总结与反思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附录1 | 第58-62页 |
附录2 | 第62-64页 |
附录3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