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1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4 本文创新与不足 | 第17-19页 |
1.4.1 本文创新 | 第17-18页 |
1.4.2 本文不足 | 第18-19页 |
2 本文的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| 第19-27页 |
2.1 核心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1.1 可持续发展 | 第19页 |
2.1.2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机制 | 第19-20页 |
2.1.3 流域生态治理概念 | 第20页 |
2.2 基础理论 | 第20-27页 |
2.2.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地方政府行为定位 | 第21-22页 |
2.2.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政府行为的作用 | 第22-27页 |
3 鄱阳湖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现状 | 第27-32页 |
3.1 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况 | 第27页 |
3.1.1 鄱阳湖的基本概况 | 第27页 |
3.1.2 鄱阳湖生态资源的基本特征 | 第27页 |
3.2 鄱阳湖生态环境政府治理机制 | 第27-32页 |
3.2.1 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2.2 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绩效评估机制 | 第30-32页 |
4 鄱阳湖生态环境政府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2-40页 |
4.1 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5页 |
4.1.1 生态环境治理的合作机制尚未健全 | 第32-33页 |
4.1.2 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执行机制不顺畅 | 第33-34页 |
4.1.3 生态环境治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 | 第34-35页 |
4.2 原因分析 | 第35-40页 |
4.2.1 鄱阳湖区环保部门的监管缺失 | 第35-37页 |
4.2.2 保障湖区水域健康的制度规范保障性弱 | 第37-38页 |
4.2.3 鄱阳湖周边地方政府政绩观念的束缚 | 第38-39页 |
4.2.4 长效治理机制缺乏监管乏力 | 第39-40页 |
5 国内外流域治理的经验及借鉴 | 第40-48页 |
5.1 国外流域治理的经验 | 第40-43页 |
5.1.1 菜茵河的流域治理 | 第40-41页 |
5.1.2 日本琵琶湖的流域治理 | 第41-43页 |
5.2 国内流域治理的经验 | 第43-46页 |
5.2.1 太湖流域治理 | 第43-44页 |
5.2.2 柳青河流域治理 | 第44-46页 |
5.3 国内外经验的借鉴 | 第46-48页 |
6 加快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建设的相关对策 | 第48-56页 |
6.1 转变先发展后治理思想,培育新型生态治理理念 | 第48-49页 |
6.1.1 树立社会生态责任意识 | 第48页 |
6.1.2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,逐步纠正环境治理中的传统政绩观念 | 第48-49页 |
6.2 加强制度建设,强化政府监管 | 第49-51页 |
6.2.1 明确鄱阳湖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 | 第49-50页 |
6.2.2 强化对湖区环境治理效果评价结果的应用 | 第50-51页 |
6.3 完善生态治理措施,培育共治共管环境 | 第51-53页 |
6.3.1 加快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共享 | 第51-52页 |
6.3.2 推动鄱阳湖区环境治理中的政府之间的利益整合 | 第52-53页 |
6.4 健全生态治理配套措施,强化保障体系 | 第53-56页 |
6.4.1 培育多元的社会组织主体,平衡社会治理供需 | 第53页 |
6.4.2 促进生态协同治理,缓解生态供需不平衡矛盾 | 第53-54页 |
6.4.3 推进湖区环境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,而非单一政府治理 | 第54-55页 |
6.4.4 建立健全多元评估的制度保障体系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