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川县都坝河流域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1页 |
1.1 研究意义及选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1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2.1 地质灾害危险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生态环境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3 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| 第18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1.3.3 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地质环境概况及地质灾害特征 | 第21-29页 |
2.1 都坝河流域区位特征 | 第21页 |
2.2 自然环境概况 | 第21-26页 |
2.2.1 地形地貌 | 第21-22页 |
2.2.2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| 第22页 |
2.2.3 地层岩性 | 第22-24页 |
2.2.4 地质构造 | 第24-25页 |
2.2.5 气候水文 | 第25-26页 |
2.2.6 土地利用 | 第26页 |
2.3 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6-29页 |
2.3.1 社会概况 | 第26-27页 |
2.3.2 经济概况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特征 | 第29-34页 |
3.1 地质灾害类型及数量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2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| 第30-32页 |
3.3 地质灾害发育条件与影响因素 | 第32-34页 |
3.3.1 地质灾害发育条件 | 第32-33页 |
3.3.2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| 第34-46页 |
4.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单元划分 | 第34页 |
4.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构建 | 第34-43页 |
4.2.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因子的选取 | 第34-38页 |
4.2.2 指标量化方法 | 第38-41页 |
4.2.3 指标因素权重计算 | 第41-43页 |
4.2.4 危险性评价模型 | 第43页 |
4.3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| 第43-46页 |
4.3.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| 第43-44页 |
4.3.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 | 第44-46页 |
第5章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| 第46-53页 |
5.1 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单元划分 | 第46页 |
5.2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| 第46-51页 |
5.2.1 指标体系构建与因子选择 | 第46-47页 |
5.2.2 指标量化处理方法 | 第47-50页 |
5.2.3 指标权重确定 | 第50-51页 |
5.3 生态环境脆性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3.1 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 | 第51-52页 |
5.3.2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2-53页 |
第6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耦合关系 | 第53-58页 |
6.1 耦合协调度模型 | 第53-54页 |
6.2 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 | 第54-58页 |
第7章 都坝河流域地灾综合防治生态修复对策 | 第58-60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3页 |
8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8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