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导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8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14-23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4-16页 |
2.1.1 理性人假设 | 第14页 |
2.1.2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14页 |
2.1.3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1.4 财务舞弊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 文献回顾 | 第16-20页 |
2.2.1 会计稳健性文献回顾 | 第16-17页 |
2.2.2 财务舞弊文献回顾 | 第17-18页 |
2.2.3 高管持股文献回顾 | 第18-19页 |
2.2.4 财务困境文献回顾 | 第19-20页 |
2.3 文献评述 | 第20-23页 |
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| 第23-26页 |
3.1 会计稳健性与财务舞弊 | 第23-24页 |
3.2 高管持股与会计稳健性与财务舞弊 | 第24页 |
3.3 财务困境、会计稳健性与财务舞弊 | 第24-26页 |
4 研究设计 | 第26-30页 |
4.1 主要变量的计量 | 第26-28页 |
4.1.1 财务舞弊(FRAUD)的计量 | 第26页 |
4.1.2 会计稳健性(C-SCORE)的计量 | 第26-27页 |
4.1.3 其他变量的计量 | 第27-28页 |
4.2 检验模型 | 第28页 |
4.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| 第28-30页 |
5 实证检验结果 | 第30-43页 |
5.1 描述性统计及均值差异t检验 | 第30-31页 |
5.2 回归结果与分析 | 第31-43页 |
5.2.1 初步检验:全样本下假设H1、H2和H3的检验结果 | 第31-34页 |
5.2.2 进一步检验:匹配样本下假设H1、H2和H3的检验结果 | 第34-36页 |
5.2.3 稳健性检验 | 第36-39页 |
5.2.4 敏感性分析 | 第39-43页 |
6 结论与对策建议 | 第43-46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43页 |
6.2 对策建议 | 第43-45页 |
6.2.1 完善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体系,普及合理的稳健性会计政策 | 第44页 |
6.2.2 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补充,加大对财务舞弊行为人处罚的力度 | 第44页 |
6.2.3 有关部门加强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核实 | 第44页 |
6.2.4 完善股权激励体制机制 | 第44-45页 |
6.3 研究不足与后续展望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1页 |
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