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药理学论文--中药实验药理论文

基于微透析技术川芎—天麻配伍对血瘀型偏头痛大鼠的药效及药动学研究

摘要第3-7页
Abstract第7-13页
引言第17-19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-26页
    1.1 偏头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第19-22页
    1.2 血瘀型偏头痛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第22-23页
    1.3 川芎、天麻药效学研究进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川芎对偏头痛药效学研究进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天麻对偏头痛药效学研究进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川芎-天麻配伍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第24页
    1.4 川芎-天麻药对的药动学研究进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川芎-天麻在偏头痛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进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微透析技术在川芎、天麻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第25-26页
第二章 川芎-天麻不同配比对血瘀型偏头痛药效学研究第26-34页
    2.1 实验仪器与动物第26页
    2.2 实验试剂与药材第26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动物分组、药液的制备及给药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血瘀型偏头痛模型造模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(LDF)检测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模型评估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取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ELISA检测第28页
    2.4 实验结果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血瘀型偏头痛模型评估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药效学指标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 2.5 小结及讨论第32-34页
第三章 UPLC-MS同时测定川芎嗪、阿魏酸方法的建立第34-39页
    3.1 实验仪器第34页
    3.2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34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及结果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标准品配制方法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检测条件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质谱条件的选择与优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方法专属性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精密度实验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基质效应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稳定性第37页
    3.4 小结及讨论第37-39页
第四章 微透析法的建立及影响因素第39-46页
    4.1 实验仪器及动物第39页
    4.2 实验试剂第39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及结果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探针管路的检查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流速对相对回收率(RR)及相对损失率(RL)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药物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体内RL的稳定性考察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连续使用5次的探针回收率的比较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实验后处理第44页
    4.4 小结与讨论第44-46页
第五章 川芎-天麻不同配比在血瘀型偏头痛大鼠的药动学研究第46-54页
    5.1 实验仪器及动物第46-47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及结果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给药剂量和方式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植入血管探针实验操作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血液微透析样品的收集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实验结果第48-52页
    5.3 小结及讨论第52-54页
结语第54-57页
    1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川芎-天麻不同配比对血瘀型偏头痛药效学研究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1.2 UPLC-MS/MS同时测定FA、TMP方法的建立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微透析法的建立及影响因素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川芎-天麻不同配比在血瘀型偏头痛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第55页
    2 本课题的创新性第55-56页
    3 研究展望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1页
附录第61-62页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2-63页
致谢第63-64页
统计学审核证明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迷迭香酸苷体外抗流感病毒药效评价研究
下一篇:丹参饮提取物对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