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2页 |
1.1 研究的开始 | 第15-16页 |
1.1.1 问题缘起 | 第15-16页 |
1.1.2 提出问题 | 第16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 | 第16-19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背景 | 第16-18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背景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城市遗余空间的认知 | 第22-34页 |
2.1 城市遗余空间的基本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1.1 “遗余” | 第22页 |
2.1.2 城市遗余空间 | 第22-23页 |
2.2 城市遗余空间的成因 | 第23-29页 |
2.2.1 “新汽车王国” | 第23-24页 |
2.2.2 各自为营的决策群体 | 第24-25页 |
2.2.3 设计的盲目和遗漏 | 第25-26页 |
2.2.4 城市自我更迭与功能转变 | 第26-27页 |
2.2.5 渐行渐远的城市精神 | 第27-29页 |
2.3 城市遗余空间的基本特性 | 第29-30页 |
2.3.1 城市公共性 | 第29页 |
2.3.2 凸显的消极性 | 第29页 |
2.3.3 不明确性 | 第29-30页 |
2.3.4 未充分利用性 | 第30页 |
2.3.5 动态性 | 第30页 |
2.3.6 相对隐蔽性 | 第30页 |
2.4 城市遗余空间的类型分析 | 第30-34页 |
2.4.1 按位置分类 | 第31-32页 |
2.4.2 按区段分类 | 第32-33页 |
2.4.3 按空间所有权分类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城市遗余空间的现状与活化价值分析 | 第34-54页 |
3.1 空间现状分析 | 第34-43页 |
3.1.1 道路遗余空间现状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1.2 建筑邻接遗余空间现状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2 人在遗余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| 第43-46页 |
3.2.1 遗余空间内人的行为活动 | 第43-45页 |
3.2.2 自发性活动的环境应对 | 第45-46页 |
3.3 城市遗余空间现状问题归纳 | 第46-47页 |
3.3.1 功能的单一、错置与缺失 | 第46页 |
3.3.2 整体使用率低 | 第46页 |
3.3.3 可达性与舒适性差 | 第46-47页 |
3.3.4 缺乏可识别性与领域感 | 第47页 |
3.4 城市遗余空间给城市带来的“负能量” | 第47-51页 |
3.4.1 不愉快的城市意象 | 第47-48页 |
3.4.2 藏污纳垢 | 第48-49页 |
3.4.3 阻碍社会活动与交往 | 第49-50页 |
3.4.4 造成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 | 第50-51页 |
3.5 城市遗余空间的活化价值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5.1 美学价值 | 第51-52页 |
3.5.2 社会价值 | 第52-53页 |
3.5.3 经济价值 | 第53-54页 |
第4章 城市遗余空间活化设计成功案例分析 | 第54-67页 |
4.1 道路遗余空间活化设计成功案例分析 | 第54-59页 |
4.1.1 案例一:荷兰A8ernA公园 | 第54-56页 |
4.1.2 案例二:柏林S-bahn高架下商业空间 | 第56-57页 |
4.1.3 案例三:南戴尔高架下公路控制中心 | 第57-58页 |
4.1.4 案例四:成都苏坡立交桥下“川剧长廊” | 第58-59页 |
4.2 建筑邻接遗余空间的活化设计案例分析 | 第59-67页 |
4.2.1 案例一:国际象棋公园 | 第59-62页 |
4.2.2 案例二:佩雷公园 | 第62-64页 |
4.2.3 案例三:龟裂纹广场 | 第64-65页 |
4.2.4 案例四:夹缝中的开放建筑 | 第65-67页 |
第5章 城市遗余空间活化设计研究 | 第67-104页 |
5.1 遗余空间活化设计基本原则 | 第67-72页 |
5.1.1 人本性原则 | 第67-69页 |
5.1.2 整体协调性原则 | 第69-70页 |
5.1.3 可持续性原则 | 第70页 |
5.1.4 多样性原则 | 第70-71页 |
5.1.5 地域性原则 | 第71-72页 |
5.2 城市遗余空间活化设计策略 | 第72-90页 |
5.2.1 挖掘潜在价值赋予空间新功能 | 第72-75页 |
5.2.2 重塑宜人的空间尺度与形态 | 第75-77页 |
5.2.3 营造友好美观的界面 | 第77-83页 |
5.2.4 公共设施的合理设置 | 第83-87页 |
5.2.5 植物景观的通透性与层次性 | 第87-89页 |
5.2.6 文化特色的营造 | 第89-90页 |
5.3 道路遗余空间的活化利用方式探讨 | 第90-96页 |
5.3.1 立交桥下遗余空间 | 第90-94页 |
5.3.2 人行天桥下遗余空间 | 第94-96页 |
5.4 建筑邻接遗余空间的活化利用方式探讨 | 第96-104页 |
5.4.1 建筑与其他构筑物之间的遗余空间 | 第96-101页 |
5.4.2 建筑与道路之间的遗余空间 | 第101-104页 |
结论 | 第104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0页 |
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| 第110-111页 |
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