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材料论文--非金属材料论文--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

水泥基材料微观表征技术的研究及应用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3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水泥基材料多相多尺度的特征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仪器化压入试验实测水泥基材料的微观力学性能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动态模量成像表征材料的力学性质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扫描电镜观测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压汞法测试水泥基材料的孔隙结构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X射线断层扫描观测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7 水泥基材料的多尺度模拟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8 研究现状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主要研究内容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实施方案第28-32页
第二章 水泥基材料微观表征中的试件制备与试验方法第32-49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32页
    2.2 原材料与配比第32-33页
    2.3 测试手段第3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试件制备第33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动态模量成像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仪器化压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扫描电镜成像及能谱探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压汞试验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热重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第44页
    2.4 模拟方法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理论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计算净浆等效模量的基本模型第46-48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第三章 水泥基材料中微观物相的识别第49-80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49页
    3.2 动态模量图中数据的提取方法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线数据提取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面数据提取第50-52页
    3.3 动态模量成像中的影响因素第52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数据点间距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表面粗糙度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荷载大小第56-59页
    3.4 使用动态模量成像识别不同物相第59-63页
    3.5 使用动态模量成像量化内部水化产物层的厚度第63-65页
    3.6 识别并表征骨料和浆体基质之间的界面过渡区第65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传统方法识别并表征骨料和浆体之间的过渡区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使用动态模量成像识别并表征骨料和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第68-76页
    3.7 使用动态模量成像识别C3S和内部水化产物之间的界面过渡区第76-79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79-80页
第四章 水泥基材料中微观物相的力学性质和化学组成测试第80-100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80页
    4.2 基于原位纳米压痕和模量成像表征各物相力学性能第80-82页
    4.3 基于能谱探测识别物相并表征化学组成第82-85页
    4.4 基于能谱线扫描方式研究各物相的位置分布与平面尺寸特征第85-90页
    4.5 压痕模量与储能模量的关系第90-91页
    4.6 点阵纳米压痕测试数据分析第91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针对处理点阵纳米压痕数据的解卷积方法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基于点阵纳米压痕解析水化产物的微观力学性质和体积含量第93-96页
    4.7 微米压痕测试硬化水泥净浆的力学性能第96-98页
    4.8 树脂真空镶嵌对力学性质表征的影响第98-99页
    4.9 本章小结第99-100页
第五章 水泥净浆模量的多尺度模拟第100-114页
    5.1 前言第100页
    5.2 水泥基材料的尺度划分第100-102页
    5.3 均一化模型第102-103页
    5.4 基于背散射电镜图像分析确定各物相的含量第103-105页
    5.5 基于点阵纳米压痕数据确定孔隙的有效模量第105-108页
    5.6 跨尺度建模的影响因素第108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未水化物模量的影响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不同水化产物占比的影响第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6.4 孔隙有效模量的影响第111-113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113-114页
第六章 基于微观表征的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研究第114-136页
    6.1 前言第114页
    6.2 水泥基材料水化程度的研究第114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基于热重分析计算水化程度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基于背散射电镜图像分析计算水化程度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基于点阵纳米压痕计算水化程度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不同测试手段下的水化程度比较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小结第119-120页
    6.3 受冻净浆的微观结构劣化第120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冻融循环实验设计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基于压汞实验实测孔隙结构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基于背散射图像分析实测孔隙结构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基于CT图像分析实测孔隙结构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不同试验测得的孔隙结构比较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渗透系数计算方法第126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7 基于Navier-Stokes方程计算渗透系数的方法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8 渗透系数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9 小结第134-135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35-136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6-139页
    7.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36-137页
    7.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37-138页
    7.3 进一步研究设想第138-139页
致谢第139-140页
参考文献第140-151页
作者简介第151-153页

论文共1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电动汽车RBS与ABS集成控制研究
下一篇:过渡金属—聚吡咯配位聚合物的电化学储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