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3页 |
1.4 相关研究理论与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4.1 图书馆学:从图书馆学自身的分野到与教育学的融合-关注现象与使用方式 | 第13-15页 |
1.4.2 建筑学的相关理论:媒介转型下的图书馆-从功能及优化到主体行为视角 | 第15-16页 |
1.4.3 高校图书馆实践-行为、现象的引入与空间关系再定义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 | 第19-31页 |
2.1 传统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 | 第19-21页 |
2.1.1 作为次要角色的阅读空间——附属空间 | 第19-20页 |
2.1.2 作为主要角色的阅览空间——大空间 | 第20-21页 |
2.2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 | 第21-29页 |
2.2.1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整体学习空间面积的释放 | 第21-23页 |
2.2.2 学习媒介与终端的变化 | 第23-25页 |
2.2.3 教育理念与学习空间 | 第25-28页 |
2.3.2.1 建构主义学习范式:协作式学习与社交化学习 | 第25-26页 |
2.2.3.2 教学法与学习空间的互动 | 第26-28页 |
2.2.4 复合图书馆 | 第28-29页 |
2.3 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行为视角下的主体使用需求及学习空间特征 | 第31-55页 |
3.1 环境行为学 | 第31-32页 |
3.1.1 环境行为学概述 | 第31页 |
3.1.2 环境行为学对建筑设计的意义 | 第31-32页 |
3.2 图书馆使用与空间预设调研 | 第32-54页 |
3.2.1 高校图书馆使用主体行为需求的问卷调研 | 第32-38页 |
3.2.1.1 学习空间的私密性 | 第32-34页 |
3.2.1.2 学习领域的多样性及可变性 | 第34-36页 |
3.2.1.3 私密与领域并置与共感:个人空间与空间族群 | 第36-38页 |
3.2.2 高校图书馆空间使用的行为地图调研 | 第38-51页 |
3.2.2.1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行为地图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2.2.2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行为地图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2.2.3 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行为地图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2.3 行为与空间关系 | 第51-54页 |
3.2.3.1 学习空间的多义性:愈合行为与空间的分裂 | 第51-53页 |
3.2.3.2 学习空间群的交互性:愈合空间之间的分裂 | 第53-54页 |
3.3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多义性学习空间的空间营造 | 第55-81页 |
4.1 学习空间的暧昧化 | 第55-66页 |
4.1.1 暧昧的含义 | 第55页 |
4.1.2 事件暧昧的空间位置 | 第55-58页 |
4.1.2.1 外部交界空间 | 第56页 |
4.1.2.2 内部交界空间 | 第56-58页 |
4.1.3 界面的暧昧-学习的地形 | 第58-60页 |
4.1.3.1 水平界面 | 第58-59页 |
4.1.3.2 垂直界面 | 第59-60页 |
4.1.4 空间秩序的暧昧化 | 第60-65页 |
4.1.4.1 大与小的暧昧 | 第60-61页 |
4.1.4.2 内与外的暧昧 | 第61-62页 |
4.1.4.3 开放与私密的暧昧 | 第62-65页 |
4.1.5 本节小结 | 第65-66页 |
4.2 学习空间的匀质化 | 第66-79页 |
4.2.1 匀质的含义 | 第66-68页 |
4.2.1.1 密斯的匀质空间 | 第66-67页 |
4.2.1.2 日本建筑界的超平(SuperFlat)概念 | 第67-68页 |
4.2.2 事件匀质的空间形式 | 第68-72页 |
4.2.2.1 动线体 | 第69-70页 |
4.2.2.1 空白 | 第70-72页 |
4.2.3 界面营造的空间匀质 | 第72-76页 |
4.2.3.1 界面的消解 | 第72-73页 |
4.2.3.2 界面的同质化 | 第73-76页 |
4.2.4 空间秩序的匀质化 | 第76-78页 |
4.2.4.1 空间等级的消解 | 第76-77页 |
4.2.4.2 无方向性 | 第77-78页 |
4.2.5 本节小结 | 第78-7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五章 交互性学习空间群的整体建构 | 第81-101页 |
5.1 学习空间的流动化 | 第81-91页 |
5.1.1 流动的含义 | 第81-82页 |
5.1.2 边界消解 | 第82-85页 |
5.1.2.1 边界的弱化 | 第83-84页 |
5.1.2.2 边界的混合 | 第84-85页 |
5.1.3 结构对空间限定的弱化 | 第85-87页 |
5.1.3.1 形态尺寸弱化与空间释放 | 第85-86页 |
5.1.3.2 自由结构与行为自由 | 第86-87页 |
5.1.4 路径连续 | 第87-89页 |
5.1.4.1 地形化策略 | 第87-88页 |
5.1.4.2 螺旋体 | 第88-89页 |
5.1.5 本节小结 | 第89-91页 |
5.2 学习空间的透明化 | 第91-99页 |
5.2.1 透明的含义 | 第91页 |
5.2.2 物理透明 | 第91-93页 |
5.2.2.1 透明与半透明表皮 | 第92-93页 |
5.2.2.2 幻像 | 第93页 |
5.2.3 空间透明 | 第93-98页 |
5.2.3.1 轴线与网格叠加:动态的透明 | 第93-95页 |
5.2.3.2 多孔的叠透:静态的透明 | 第95-98页 |
5.2.4 本节小结 | 第98-9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101-103页 |
6.1 总结 | 第101-102页 |
6.2 展望 | 第102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7页 |
图片来源 | 第107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3页 |
附录 | 第113-11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