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船形式的借鉴与升华--厦门海丝纪念园建筑景观概念设计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课题的来源 | 第8页 |
1.2 建筑的城市周边环境思考 | 第8-12页 |
1.2.1 创新性建筑引入厦门城市环境的必要性 | 第9-10页 |
1.2.2 厦门市建筑文化的相关需求性 | 第10页 |
1.2.3 古船构造形式的借鉴构想 | 第10页 |
1.2.4 “高技派”建筑方法与风格的借鉴 | 第10-12页 |
1.3 建筑空间创作的文化意义性 | 第12-16页 |
1.3.1 融入海丝的古船文化 | 第12页 |
1.3.2 “高技派”建筑技术方法的学习 | 第12-15页 |
1.3.3 创作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4 创作设计的内容、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6-18页 |
1.4.1 创作设计的内容 | 第16页 |
1.4.2 创作设计的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3 创作设计的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古船构造与空间形式的研究 | 第18-22页 |
2.1 古代船舶制造史简述 | 第18页 |
2.2 古船的构造方法 | 第18-21页 |
2.2.1 船型设计 | 第18-19页 |
2.2.2 龙骨结构 | 第19-20页 |
2.2.3 肋骨结构 | 第20页 |
2.2.4 水密隔舱 | 第20-21页 |
2.2.5 船尾舵 | 第21页 |
2.3 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古船结构形式与“高技派”建筑方法的结合 | 第22-27页 |
3.1 “高技派”建筑 | 第22-23页 |
3.2 “高技派”的多元特征 | 第23-25页 |
3.2.1 艺术特性 | 第23-24页 |
3.2.2 文化特性 | 第24页 |
3.2.3 技术特性 | 第24-25页 |
3.3 古船结构模式与“高技派”建筑结合的设想 | 第25-27页 |
第四章 厦门海丝纪念园建筑景观概念设计实践陈述 | 第27-45页 |
4.1 项目概况 | 第27-29页 |
4.1.1 区位分析 | 第27-28页 |
4.1.2 地形分析 | 第28页 |
4.1.3 交通分析 | 第28页 |
4.1.4 周边建筑分析 | 第28-29页 |
4.2 设计的基本原则 | 第29-31页 |
4.2.1 社会文化创新性原则 | 第29-30页 |
4.2.2 中西包容性原则 | 第30-31页 |
4.3 设计的理念分析 | 第31-37页 |
4.3.1 建筑结构设计方式 | 第33-36页 |
4.3.2 参数化技术应用 | 第36页 |
4.3.3 人性空间关系的考量 | 第36-37页 |
4.4 总体设计 | 第37-45页 |
4.4.1 总平面设计 | 第38-39页 |
4.4.2 交通组织 | 第39-40页 |
4.4.3 广场轴线分析 | 第40页 |
4.4.4 建筑结构设计流程 | 第40-42页 |
4.4.5 建筑体量 | 第42-43页 |
4.4.6 建筑色彩基调 | 第43页 |
4.4.7 最终效果展示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9-50页 |
附件 | 第50-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