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及预防性养护措施 | 第18-26页 |
2.1 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及产生原因分析 | 第18-21页 |
2.1.1 裂缝 | 第18页 |
2.1.2 变形 | 第18-19页 |
2.1.3 表面损坏 | 第19-20页 |
2.1.4 水损坏 | 第20-21页 |
2.2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分类 | 第21-24页 |
2.2.1 裂缝填封类 | 第21-22页 |
2.2.2 表面涂刷(喷洒)类 | 第22-23页 |
2.2.3 封层类 | 第23-24页 |
2.2.4 罩面类 | 第2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| 第26-38页 |
3.1 我国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方法 | 第26-28页 |
3.1.1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 | 第26页 |
3.1.2 路面破损评价 | 第26-27页 |
3.1.3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 | 第27页 |
3.1.4 车辙评价 | 第27页 |
3.1.5 抗滑性能评价 | 第27-28页 |
3.1.6 路面综合评价 | 第28页 |
3.2 我国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指标评价方法分析 | 第28-31页 |
3.2.1 《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》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.2 《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》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3 基于预防性养护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标准 | 第31-36页 |
3.3.1 控制指标 | 第32-33页 |
3.3.2 触发指标 | 第33-3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| 第38-60页 |
4.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| 第38-42页 |
4.1.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的目的 | 第38页 |
4.1.2 预测模型建立原则 | 第38页 |
4.1.3 预测模型影响因素 | 第38-40页 |
4.1.4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形式 | 第40-42页 |
4.2 基于灰色理论的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| 第42-46页 |
4.2.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 | 第42页 |
4.2.2 沥青路面性能衰变模型的建立 | 第42-46页 |
4.3 未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的沥青路面性能衰变趋势研究 | 第46-51页 |
4.3.1 路面性能指标衰变模型 | 第46-50页 |
4.3.2 性能衰减趋势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 采取不同预防性养护措施后的沥青路面性能衰变研究 | 第51-59页 |
4.4.1 雾封层 | 第51-52页 |
4.4.2 超薄磨耗层(UTFC-10) | 第52-56页 |
4.4.3 微表处 | 第56-58页 |
4.4.4 性能衰减趋势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案决策 | 第60-74页 |
5.1 概述 | 第60-61页 |
5.1.1 预防性养护方案决策的影响因素 | 第60-61页 |
5.1.2 预防性养护决策方法 | 第61页 |
5.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 | 第61-62页 |
5.3 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法 | 第62-65页 |
5.3.1 现值法 | 第63-64页 |
5.3.2 年度等额费用法 | 第64页 |
5.3.3 效益—费用比法 | 第64页 |
5.3.4 收益率法 | 第64-65页 |
5.4 预防性养护决策实例 | 第65-72页 |
5.4.1 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前衰变曲线的确定 | 第65-68页 |
5.4.2 预防性养护时机的确定 | 第68-69页 |
5.4.3 预防性养护方案的拟定 | 第69页 |
5.4.4 采取预防性养护后路面中修时间的确定 | 第69-71页 |
5.4.5 预防性养护方案费用现值计算 | 第71-7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