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豆荚类病虫害论文

西花蓟马适应寄主植物菜豆及蚕豆防御的生化机制

摘要第6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前言第12-15页
第一章 不同世代的西花蓟马对嗜食寄主菜豆植株的适应性第15-25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材料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数据分析第17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活性对菜豆的适应性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西花蓟马体内保护酶活性对菜豆的适应性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西花蓟马体内消化酶活性对菜豆的适应性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 西花蓟马体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对菜豆的适应性第21-22页
    3 讨论第22-25页
第二章 不同世代的西花蓟马对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的适应性第25-34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材料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数据分析第27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活性对蚕豆的适应性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西花蓟马体内保护酶活性对蚕豆的适应性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西花蓟马体内消化酶活性对蚕豆的适应性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西花蓟马体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对蚕豆的适应性第30-31页
    3 讨论第31-34页
第三章 西花蓟马对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的短期适应性第34-40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材料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数据分析第36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西花蓟马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西花蓟马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 西花蓟马体内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第37-38页
    3 讨论第38-40页
第四章 西花蓟马雌成虫对非挥发性次生物质辣椒素的适应性第40-48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材料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数据分析第42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辣椒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西花蓟马体内解毒酶活性的交互作用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辣椒素对西花蓟马体内CarE活性的影响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辣椒素对西花蓟马体内GSTs活性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 辣椒素对西花蓟马体内AChE活性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5 辣椒素对西花蓟马体内MFO活性的影响第46页
    3 讨论第46-48页
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48-50页
    1 结论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西花蓟马对嗜食寄主菜豆植株的适应性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西花蓟马对非嗜食寄主蚕豆植株的适应性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西花蓟马雌成虫对非挥发性次生物质辣椒素的适应性第49页
    2 论文创新点第49页
    3 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第49-50页
第六章 文献综述第50-55页
    1 寄主转换对昆虫的影响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寄主转换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寄主转换对昆虫体内解毒酶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寄主转换对昆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寄主转换对昆虫体内消化酶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1.5 寄主转换对昆虫体内营养物质的影响第52页
    2 次生物质对昆虫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次生物质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次生物质对昆虫生理代谢的影响第53页
    3 西花蓟马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西花蓟马的行为适应性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 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西花蓟马的生理生化适应性第54-55页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第55-63页
致谢第63-65页
附录第65-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‘蜂糖李果实糖酸组分及其积累规律
下一篇:西南地区竹子叶蝉物种多样性及DNA条形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