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磁场辅助微细电火花沉积加工磁场特性仿真及实验研究
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引言 | 第12页 |
1.2 电火花加工技术 | 第12-15页 |
1.2.1 电火花加工的提出及特点 | 第12-13页 |
1.2.2 电火花加工的发展趋势 | 第13-15页 |
1.3 电火花新工艺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.1 电解电火花复合加工 | 第15-16页 |
1.3.2 超声辅助电火花加工 | 第16页 |
1.3.3 磁场辅助电火花加工 | 第16-18页 |
1.4 微细电火花沉积加工技术的发展 | 第18-20页 |
1.5 课题研究概况 | 第20-22页 |
1.5.1 课题来源 | 第20页 |
1.5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5.3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电火花加工放电通道自身磁场规律研究 | 第22-40页 |
2.1 放电通道的理论分析 | 第22-26页 |
2.1.1 放电通道形成过程 | 第22页 |
2.1.2 放电间隙内带电粒子的受力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1.3 粒子运动轨迹探究 | 第23-26页 |
2.2 电磁场有限元求解基本理论 | 第26-29页 |
2.2.1 电磁场控制方程 | 第27-28页 |
2.2.2 边界条件 | 第28页 |
2.2.3 有限元分析软件 | 第28-29页 |
2.3 放电通道自身磁场的理论建模 | 第29-33页 |
2.3.1 基本假设 | 第29-30页 |
2.3.2 边界条件的求解 | 第30-31页 |
2.3.3 放电通道半径的确定 | 第31-33页 |
2.4 AnsoftMaxwell仿真数据分析 | 第33-38页 |
2.4.1 放电通道位形平衡时的磁场强度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4.2 放电通道扩展时的磁场强度分析 | 第35-37页 |
2.4.3 磁场幅值变化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3章 外加辅助磁场的设计分析及装置开发 | 第40-62页 |
3.1 磁场发生装置的整体设计 | 第40-42页 |
3.1.1 磁场发生装置设计的基本要求 | 第40页 |
3.1.2 线圈磁场装置的基本原理 | 第40-42页 |
3.1.3 基本参数 | 第42页 |
3.2 磁场发生装置的理论分析 | 第42-57页 |
3.2.1 矩形线圈的理论分析 | 第43-50页 |
3.2.2 理论计算的测量验证 | 第50-52页 |
3.2.3 线圈磁场强度因素影响分析 | 第52-57页 |
3.3 磁场发生装置的仿真分析 | 第57-60页 |
3.3.1 量值匹配分析 | 第57-59页 |
3.3.2 参数优化 | 第59页 |
3.3.3 磁场形式的仿真验证 | 第59-6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4章 实验加工平台的设计及搭建 | 第62-72页 |
4.1 加工平台的总体设计 | 第62-63页 |
4.2 加工平台各主要部分的实现 | 第63-70页 |
4.2.1 三轴运动控制平台 | 第63-64页 |
4.2.2 微能脉冲电源 | 第64-65页 |
4.2.3 PMAC伺服运动控制系统 | 第65-67页 |
4.2.4 间隙状态检测电路 | 第67-68页 |
4.2.5 磁场发生装置的装配 | 第68-70页 |
4.3 实验加工平台总装 | 第70-7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5章 外磁场辅助微细电火花沉积加工实验研究 | 第72-80页 |
5.1 实验的建立 | 第72-73页 |
5.1.1 实验准备 | 第72页 |
5.1.2 测量仪器 | 第72-73页 |
5.2 加工实验及结果分析 | 第73-79页 |
5.2.1 实验步骤 | 第73-74页 |
5.2.2 不同加工电流的结果分析 | 第74-77页 |
5.2.3 线圈与加工区域不同距离的结果分析 | 第77-7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6.1 总结 | 第80页 |
6.2 展望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8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8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