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.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. 当代混凝土工程的绿色化 | 第9-15页 |
1.1.1. 概述 | 第9-10页 |
1.1.2. 建筑垃圾的应用 | 第10-11页 |
1.1.3. 粉煤灰的应用 | 第11-12页 |
1.1.4. 新型混凝土结构体系 | 第12-15页 |
1.2. 混凝土的破坏特性 | 第15-17页 |
1.3. 全过程曲线特性相关概念 | 第17-22页 |
1.3.1. 相关延性指标 | 第17-18页 |
1.3.2. 极限压应变 | 第18-19页 |
1.3.3. 应变能密度 | 第19页 |
1.3.4. 损伤系数 | 第19-20页 |
1.3.5. 滞回曲线 | 第20-21页 |
1.3.6. 能量耗散系数 | 第21页 |
1.3.7. 滞回耗能比 | 第21页 |
1.3.8.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| 第21-22页 |
1.4.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2.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3-34页 |
2.1. 混凝土受压全过程曲线相关研究现状 | 第23-26页 |
2.1.1. 再生混凝土受压柱 | 第23-24页 |
2.1.2. 粉煤灰混凝土受压柱 | 第24-25页 |
2.1.3. 装配式砌块砌体 | 第25-26页 |
2.2. 相关因素对于混凝土柱及灌孔砌块砌体全过程曲线特性的影响 | 第26-33页 |
2.2.1. 箍筋约束度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2.2.2.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| 第28页 |
2.2.3. 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2.2.4. 矿粉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2.5. 轴压比、翼缘、剪跨比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2.3.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3. 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、研究意义 | 第34-39页 |
3.1. 研究目标 | 第34页 |
3.2. 研究内容 | 第34-36页 |
3.2.1. 课题简述 | 第34页 |
3.2.2. 试验方案 | 第34-36页 |
3.3. 技术路线 | 第36-37页 |
3.4. 研究意义 | 第37-39页 |
4. 混凝土柱试件受压全过程曲线试验及分析 | 第39-73页 |
4.1. 试验材料 | 第39-42页 |
4.1.1. 水泥 | 第39页 |
4.1.2. 粉煤灰 | 第39页 |
4.1.3. 天然骨料 | 第39-40页 |
4.1.4. 再生粗骨料 | 第40页 |
4.1.5. 减水剂 | 第40页 |
4.1.6. 钢筋 | 第40-42页 |
4.2. 试验设备 | 第42页 |
4.2.1. 混凝土搅拌机 | 第42页 |
4.2.2. 振动台 | 第42页 |
4.2.3. Toni液压刚性试验机 | 第42页 |
4.3. 构件制作 | 第42-43页 |
4.3.1. 配筋方案 | 第42-43页 |
4.3.2. 钢筋绑扎 | 第43页 |
4.3.3. 构件成型 | 第43页 |
4.4. 加载方案 | 第43-44页 |
4.5. 原始材性数据 | 第44页 |
4.6. 试验结果 | 第44-52页 |
4.7. 试验分析 | 第52-57页 |
4.7.1. 素混凝土柱应力-应变全曲线 | 第52-53页 |
4.7.2. 约束混凝土应力-应变全曲线 | 第53-57页 |
4.8. 理论分析 | 第57-71页 |
4.8.1.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| 第57-60页 |
4.8.2. 箍筋约束度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4.8.3. 纵筋延性的影响 | 第63-66页 |
4.8.4. 粉煤灰的影响 | 第66-68页 |
4.8.5. 再生骨料的影响 | 第68-71页 |
4.9. 结论 | 第71-72页 |
4.10.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5. 灌孔砌块砌体全过程曲线试验研究 | 第73-108页 |
5.1. 试验材料 | 第73页 |
5.1.1. 块材 | 第73页 |
5.1.2. 钢筋 | 第73页 |
5.2. 试验设备 | 第73页 |
5.2.1. 水平作动器 | 第73页 |
5.2.2. 千斤顶 | 第73页 |
5.2.3. 采集系统 | 第73页 |
5.3. 构件制作 | 第73-77页 |
5.3.1. 配筋方案 | 第73-76页 |
5.3.2. 墙体构件的砌筑 | 第76-77页 |
5.3.3. 灌芯混凝土的浇筑及留样 | 第77页 |
5.4. 加载方案 | 第77-79页 |
5.4.1. 加载方式 | 第77-78页 |
5.4.2. 水平荷载加载制度 | 第78-79页 |
5.4.3. 竖向荷载 | 第79页 |
5.5. 原始材性数据 | 第79-81页 |
5.5.1. 钢筋 | 第79-81页 |
5.5.2. 块材和混凝土 | 第81页 |
5.6. 测点布置方案 | 第81-85页 |
5.6.1. W-1墙体 | 第81-82页 |
5.6.2. W-2墙体 | 第82页 |
5.6.3. W-3墙体 | 第82-84页 |
5.6.4. W-4墙体 | 第84-85页 |
5.7. 试验现象与钢筋的应力 | 第85-97页 |
5.7.1. W-1墙体 | 第85-87页 |
5.7.2. W-2墙体 | 第87-90页 |
5.7.3. W-3墙体 | 第90-93页 |
5.7.4. W-4墙体 | 第93-97页 |
5.8. 构件的破坏形态分析对比 | 第97-99页 |
5.9. 试验结果 | 第99-100页 |
5.10. 试验分析 | 第100-104页 |
5.10.1. 墙体滞回曲线 | 第100-103页 |
5.10.2. 骨架曲线对比 | 第103-104页 |
5.11. 理论分析 | 第104-107页 |
5.11.1. 刚度退化曲线 | 第104-105页 |
5.11.2. 延性系数 | 第105页 |
5.11.3. 能量耗散性能 | 第105-107页 |
5.12. 结论 | 第107页 |
5.13.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6. 结论与建议 | 第108-110页 |
6.1. 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6.2. 建议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