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9-27页 |
1.1 病程相关蛋白10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5页 |
1.1.1 PR10的结构特性 | 第20-21页 |
1.1.2 PR10在植物中的表达模式 | 第21-22页 |
1.1.3 PR10蛋白的抑菌活性 | 第22-23页 |
1.1.4 PR10蛋白的抑菌机制 | 第23-25页 |
1.2 百合的病害研究 | 第25-26页 |
1.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岷江百合病程相关蛋白10基因家族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 | 第27-53页 |
2.1 前言 | 第27页 |
2.2 材料 | 第27-28页 |
2.2.1 植物材料 | 第27页 |
2.2.2 菌株和载体 | 第27页 |
2.2.3 主要试剂 | 第27-28页 |
2.2.4 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| 第28页 |
2.3 方法 | 第28-35页 |
2.3.1 病原真菌的活化 | 第28页 |
2.3.2 尖孢镰刀菌接种以及四种信号分子处理 | 第28-29页 |
2.3.3 岷江百合根总RNA的提取与纯化 | 第29页 |
2.3.4 mRNA的分离 | 第29-30页 |
2.3.5 5'RACE和3'RACE | 第30-32页 |
2.3.6 T-A克隆 | 第32-33页 |
2.3.7 全长ORF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3页 |
2.3.8 QRT-PCR | 第33-35页 |
2.4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51页 |
2.4.1 岷江百合PR10s基因家族全长cDNA的克隆 | 第35-45页 |
2.4.2 岷江百合PR10基因家族与多种植物PR10蛋白的多重系列比对 | 第45-47页 |
2.4.3 二级结构分析 | 第47-48页 |
2.4.4 三维结构预测 | 第48-49页 |
2.4.5 岷江百合PR10基因家族的表达特性分析 | 第49-51页 |
2.5 讨论 | 第51-53页 |
第三章 LrPR10-5的原核表达、重组蛋白纯化及核糖核酸酶活性的测定 | 第53-65页 |
3.1 前言 | 第53页 |
3.2 材料和试剂 | 第53-56页 |
3.2.1 菌株和载体 | 第53-54页 |
3.2.2 主要试剂 | 第54页 |
3.2.3 缓冲液配方 | 第54-56页 |
3.3 方法 | 第56-59页 |
3.3.1 质粒提取及纯化 | 第56页 |
3.3.2 双酶切 | 第56-57页 |
3.3.3 胶回收 | 第57页 |
3.3.4 DNA连接反应 | 第57-58页 |
3.3.5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| 第58页 |
3.3.6 His-LrPR10-5融合蛋白的诱导 | 第58页 |
3.3.7 外源蛋白的提取和纯化 | 第58-59页 |
3.3.8 外源蛋白核糖核酸酶活性的测定 | 第59页 |
3.4 结果与分析 | 第59-63页 |
3.4.1 LrPR10-5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59-60页 |
3.4.2 外源蛋白LrPR10-5的诱导表达 | 第60-61页 |
3.4.3 重组蛋白的提取、纯化及核糖核酸酶活性的测定 | 第61-63页 |
3.5 讨论 | 第63-65页 |
第四章 LrPR10-5启动子的克隆与活性分析 | 第65-83页 |
4.1 前言 | 第65页 |
4.2 材料和试剂 | 第65-67页 |
4.2.1 植物材料 | 第65页 |
4.2.2 菌株和载体 | 第65-66页 |
4.2.3 试剂 | 第66页 |
4.2.4 缓冲液和培养基配方 | 第66-67页 |
4.3 方法 | 第67-73页 |
4.3.1 引物设计 | 第67-68页 |
4.3.2 CTAB法提取岷江百合根基因组DNA | 第68页 |
4.3.3 LrPR10-5启动子的克隆 | 第68-70页 |
4.3.4 启动子5'端缺失片段的获得 | 第70页 |
4.3.5 质粒提取、酶切反应、胶回收、DNA连接反应 | 第70页 |
4.3.6 制备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| 第70页 |
4.3.7 CaCl_2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| 第70-71页 |
4.3.8 农杆菌活化 | 第71页 |
4.3.9 叶盘转化法侵染烟草叶片 | 第71页 |
4.3.10 转基因烟草的筛选 | 第71页 |
4.3.11 转基因烟草胁迫处理 | 第71-72页 |
4.3.12 GUS荧光定量分析 | 第72-73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73-81页 |
4.4.1 LrPR10-5启动子的获得 | 第73-74页 |
4.4.2 LrPR10-5启动子序列的分析 | 第74-75页 |
4.4.3 LrPR10-5启动子5'缺失片段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75-77页 |
4.4.4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 | 第77页 |
4.4.5 转基因烟草的获得 | 第77页 |
4.4.6 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DNA的PCR检测 | 第77-78页 |
4.4.7 荧光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78页 |
4.4.8 GUS活性荧光检测 | 第78-81页 |
4.5 讨论 | 第81-83页 |
第五章 LrPR10-5的功能分析 | 第83-93页 |
5.1 前言 | 第83页 |
5.2 材料和试剂 | 第83-84页 |
5.2.1 植物材料 | 第83页 |
5.2.2 菌株和载体 | 第83-84页 |
5.2.3 试剂 | 第84页 |
5.2.4 缓冲液和培养基配方 | 第84页 |
5.3 方法 | 第84-86页 |
5.3.1 植物超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| 第84页 |
5.3.2 转基因烟草的表达分析 | 第84-85页 |
5.3.3 转基因烟草的真菌抗性分析 | 第85页 |
5.3.4 LrPR10-5叶片粗蛋白核糖核酸酶活性的测定 | 第85-86页 |
5.4 结果与分析 | 第86-91页 |
5.4.1 LrPR10-5基因植物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86页 |
5.4.2 LrPR10-5转基因阳性株的获得 | 第86-87页 |
5.4.3 转基因烟草的表达水平分析 | 第87-88页 |
5.4.4 转基因烟草真菌抗性分析 | 第88-90页 |
5.4.5 转基因烟草植株核糖核酸酶活性的测定 | 第90-91页 |
5.5 讨论 | 第91-9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3-96页 |
6.1 结论 | 第93-94页 |
6.2 展望 | 第94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5页 |
附录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