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实效性探析--以九一小学为个案
中文摘要 | 第12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2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16-17页 |
1.1.1 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| 第16页 |
1.1.2 国家政策法律的支持 | 第16页 |
1.1.3 家校合作现状的审思 | 第16-17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7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1.3.1 家庭教育 | 第18-19页 |
1.3.2 学校教育 | 第19页 |
1.3.3 家校合作 | 第19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| 第19-22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.2 研究过程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九一小学家校合作特色 | 第22-29页 |
2.1 学校简介及办学特色 | 第22页 |
2.2 多样化的家校合作途径 | 第22-29页 |
2.2.1 家长会——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渠道 | 第22-23页 |
2.2.2 家长委员会——家校合育的重要组织 | 第23-24页 |
2.2.3 家长开放日——搭建起家校互动的平台 | 第24-26页 |
2.2.4 其他形式的家校合作方式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家校合作实效的案例分析 | 第29-33页 |
3.1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案例 | 第29-30页 |
3.1.1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,挖掘家长教育资源 | 第29-30页 |
3.1.2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,提高家长主体地位 | 第30页 |
3.2 学校进行家长教育的案例 | 第30-33页 |
3.2.1 举办家庭教育沙龙,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| 第30-31页 |
3.2.2 召开家长代表大会,完善学校教育管理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家校合作实效的问题及析因 | 第33-39页 |
4.1 家校合作实践低水平阶段 | 第33-35页 |
4.1.1 家校合作主体的低意愿 | 第33-34页 |
4.1.2 家校合作内容的狭窄化 | 第34-35页 |
4.1.3 家校合作方式的低层次 | 第35页 |
4.2 家校合作主体关系发展不平衡 | 第35-37页 |
4.2.1 家校合作地位的不对等 | 第36页 |
4.2.2 学校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 | 第36-37页 |
4.2.3 家庭教育居于被支配地位 | 第37页 |
4.3 家校合力下学生承受双重压力 | 第37-39页 |
4.3.1 “充实化”的学校生活 | 第38页 |
4.3.2 “学校化”的家庭生活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家校合作现状批判反思 | 第39-45页 |
5.1 教育取向定位失当,转变局面刻不容缓 | 第39-41页 |
5.1.1 教育发展不公平,资源分配不均衡 | 第39-40页 |
5.1.2 文化环境应试化,评价机制单一化 | 第40页 |
5.1.3 合作导向育人性,转变取向功利化 | 第40-41页 |
5.2 合作主体认知偏差,合作理念亟待更新 | 第41-42页 |
5.2.1 家庭资本差异之影响 | 第41页 |
5.2.2 教师理念偏差之影响 | 第41-42页 |
5.2.3 合作主体理念之更新 | 第42页 |
5.3 学生主体存在空场,责任边界尚须明晰 | 第42-45页 |
5.3.1 家校合作对学生关注度不够 | 第42-43页 |
5.3.2 家校合作主体责任界定不清 | 第43页 |
5.3.3 关注学生主体,明晰责任边界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