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CAT | 第7-8页 |
主要符号说明 | 第16-18页 |
1 绪论 | 第18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4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2 粗糙表面红外辐射偏振特性计算理论模型 | 第26-58页 |
2.1 偏振 | 第26-37页 |
2.1.1 偏振的类型 | 第26-31页 |
2.1.1.1 线性偏振 | 第27-28页 |
2.1.1.2 圆偏振 | 第28页 |
2.1.1.3 椭圆偏振 | 第28-30页 |
2.1.1.4 随机偏振 | 第30-31页 |
2.1.1.5 右手偏振和左手偏振 | 第31页 |
2.1.2 偏振的数学描述 | 第31-37页 |
2.2 偏振双向反射函数(PBRDF)计算模型 | 第37-54页 |
2.2.1 简单光学系统的缪勒矩阵 | 第37-38页 |
2.2.2 光滑表面反射理论 | 第38-41页 |
2.2.2.1 反射定率和折射定律 | 第38-39页 |
2.2.2.2 菲涅尔定律 | 第39-41页 |
2.2.3 双向反射函数(BRDF) | 第41-43页 |
2.2.4 粗糙表面反射光偏振计算模型 | 第43-50页 |
2.2.4.1 粗糙表面微元特性 | 第43-47页 |
2.2.4.2 琼斯矩阵 | 第47-48页 |
2.2.4.3 菲涅耳谬勒矩阵 | 第48-49页 |
2.2.4.4 粗糙表面反射光pBRDF计算模型 | 第49-50页 |
2.2.5 阴影遮挡效果修正模型 | 第50-54页 |
2.3 多光源表面反射光偏振计算模型 | 第54页 |
2.4 表面自身红外辐射偏振计算模型 | 第54-56页 |
2.5 表面系统有效红外辐射偏振计算模型 | 第56页 |
2.6 总结 | 第56-58页 |
3 环境条件和表面属性对偏振度的影响规律分析 | 第58-66页 |
3.1 关于温度的影响分析 | 第58-59页 |
3.2 关于入射光天顶角(θi)的影响分析 | 第59-60页 |
3.3 关于观测天顶角(θr)的影响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4 关于方位角差(Δθ)的影响讨论 | 第61-62页 |
3.5 关于T-S模型补充粗糙度系数(τ,Ω)的影响分析 | 第62-64页 |
3.6 总结 | 第64-66页 |
4 理论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| 第66-80页 |
4.1 样品光学常数的反演 | 第66-69页 |
4.1.1 反演原理 | 第66-67页 |
4.1.2 反演结果 | 第67-69页 |
4.2 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| 第69-79页 |
4.2.1 不同温度下光谱偏振度结果对比 | 第69-74页 |
4.2.1.1 不同温度下中波光谱偏振度结果对比 | 第70-72页 |
4.2.1.2 不同温度下长波光谱偏振度结果对比 | 第72-74页 |
4.2.2 不同温差条件下光谱辐射亮度和偏振度变化结果对比 | 第74-79页 |
4.2.2.1 不同温差条件下中波光谱辐射亮度和偏振度变化结果对比 | 第74-77页 |
4.2.2.2 不同温差条件下长波光谱辐射亮度和偏振度变化结果对比 | 第77-79页 |
4.3 总结 | 第79-80页 |
5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反演方法研究 | 第80-88页 |
5.1 反演理论模型与实验操作 | 第80-82页 |
5.2 不同样品表面粗糙度反演结果 | 第82-87页 |
5.2.1 铝箔的反演结果以及反演方法可靠性验证 | 第82-85页 |
5.2.2 样品2的反演结果分析 | 第85-87页 |
5.3 总结 | 第87-88页 |
6 规则几何体的三维偏振成像 | 第88-96页 |
6.1 计算域的划分 | 第88-89页 |
6.2 节点条件的确定 | 第89-91页 |
6.3 模拟结果与分析 | 第91-95页 |
6.3.1 圆柱结果分析 | 第91-93页 |
6.3.2 长方体结果分析 | 第93-95页 |
6.4 总结 | 第95-96页 |
7 空间导弹的表面辐射偏振特性研究 | 第96-116页 |
7.1 软件计算热环境 | 第96-101页 |
7.1.1 热分析模型 | 第96-100页 |
7.1.2 计算坐标系介绍与轨迹说明 | 第100-101页 |
7.2 不同表面材料空间导弹辐射偏振特性分析 | 第101-114页 |
7.2.1 不同材料样品中远红外光学常数的反演 | 第101-102页 |
7.2.2 不同形状导弹偏振成像结果分析(样品2) | 第102-111页 |
7.2.3 空间导弹光谱偏振度特性分析(铝箔) | 第111-114页 |
7.3 总结 | 第114-116页 |
8 总结与展望 | 第116-119页 |
8.1 全文总结 | 第116-118页 |
8.2 研究展望 | 第118-119页 |
附录 | 第119-136页 |
1 空间导弹偏振度计算软件详细说明 | 第119-128页 |
1.1 热分析模型 | 第119-126页 |
1.1.1 红外辐射特性计算模型 | 第122-124页 |
1.1.2 探测器上接收的辐射 | 第124-125页 |
1.1.3 软件操作简单说明 | 第125-126页 |
1.2 弹头的材料热分析参数以及轨迹参数示意图如下: | 第126-128页 |
2 理论模型与其他文献结果对比 | 第128-136页 |
2.1 关于温度的结果对比 | 第128页 |
2.2 关于入射光天顶角(θi)的影响分析 | 第128-129页 |
2.3 关于观测天顶角(θr)的影响分析 | 第129-131页 |
2.4 关于方位角差(△θ)的影响讨论 | 第131-133页 |
2.5 关于光学常数n和k的影响讨论 | 第133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