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理学论文

青阳参有效成分(组)与苯巴比妥联合抗癫痫的整合PK-PD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页
第一章 综述第11-17页
    1.1 青阳参与苯巴比妥在抗癫痫方面的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血药浓度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生物效应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药动学标记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(PK-PD)模型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整合药代动力学第15-17页
第二章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、目的、内容及意义第17-21页
    2.1 研究背景第17页
    2.2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17页
    2.3 实验设计的目的第17-18页
    2.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-21页
第三章 青阳参有效成分分离第21-23页
    3.1 仪器和试剂材料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仪器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材料与主要试剂第21-22页
    3.2 植物来源第22页
    3.3 主要分离流程第22-23页
第四章 MES模型的优化第23-35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24页
    4.2 模型优化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成年小鼠MES实验条件的优化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结果第24-25页
    4.3 幼鼠MES模型的扩展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结果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1-2周幼鼠在成年鼠MES条件下的表现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1-2周幼鼠在不同电流、电压条件下的MES反应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不同周龄小鼠MES模型成功、失败和致死的电压、电流区域第29-30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30-31页
    4.5 苯巴比妥抑制幼鼠MES试验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实验方法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实验结果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讨论第31-32页
    4.6 PHB剂量的优化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实验材料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33-34页
    4.7 小结第34-35页
第五章 QYS或有效成分(组)和PHB联用的药效(PD)第35-37页
    5.1 仪器和试剂第35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35页
    5.3 实验结果第35-37页
第六章 生物样品中M1、青阳参皂苷N和苯巴比妥的测定方法建立第37-50页
    6.1 材料与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6.2 实验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脑样品的处理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样品的准备第39-40页
    6.3 方法学验证第40-43页
    6.4 结果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专属性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精密度与准确度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提取回收率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5 基质效应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6 稳定性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7 试样分析批的应用第47-48页
    6.5 讨论第48-50页
第七章 青阳参提取物及、有效成分组与苯巴比妥联用的药动学PK第50-62页
    7.1 仪器和试剂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仪器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试剂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实验动物第51页
    7.2 实验方法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给药方式及剂量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检测时间设置及样品采集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药代动力学试验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7.3 药代动力学(pharmacokinetics,PK)试验结果第53-6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M1的结果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OtoN的结果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苯巴比妥的结果第60-62页
第八章 整合PK-PD第62-100页
    8.1 癫痫抑制率阈值第62-64页
    8.2 基于曲线下面积(AUC_(0-∝))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整合药动学模型的建立第64-84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小结第83-84页
    8.3 基于联合指数(CI)和药效换算系数的整合PK-PD模型的建立第84-99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基于药物效应的转换系数及整合PK的计算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M1+OtoN组整合PK-PD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8.3.3 QYS组整合PK-PD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8.3.4 PHB+M1组整合PK-PD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8.3.5 PHB+OtoN组整合PK-PD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8.3.6 PHB+OtoN+M1组整合PK-PD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8.3.7 PHB+QYS组整合PK-PD第96-99页
    8.4 基于曲线下面积(AUC_(0-∝))自定义权重系数的整合药代与基于联合指数(CI)和药效换算系数的整合比较第99-100页
第九章 QYS和PHB各个元素间相互关系研究第100-136页
    9.1 青阳参对苯巴比妥的影响第100-115页
        9.1.1 苯巴比妥单独使用时的情况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9.1.2 苯巴比妥对青阳参单体化合物M1的影响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9.1.3 苯巴比妥对青阳参皂苷N的影响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9.1.4 苯巴比妥对M1+青阳参皂苷N的影响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9.1.5 苯巴比妥对青阳参总提取物的影响第110-114页
        9.1.6 苯巴比妥对青阳参及其单体成分(组)的影响小结第114-115页
    9.2 总提取物,M1+青阳参皂苷N和主要要素(M1、青阳参皂苷N)的关系第11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9.2.1 总提取物,M1+青阳参皂苷N和主要要素M1的关系第115-121页
        9.2.2 系统(总提取物,M1+青阳参皂苷N)和主要要素青阳参皂苷N的关系第121-127页
    9.3 整体系统(QYS(+PHB))和子系统(M1+青阳参皂苷N(+PHB))的关系第127-134页
        9.3.1 QYS组和M1+OtoN组的关系第127-131页
        9.3.2 QYS+PHB组和M1+OtoN+PHB组的关系第131-134页
        9.3.3 小结第134页
    9.4 总结第134-136页
第十章 结论和展望第136-138页
    10.1 结论第136-137页
    10.2 展望第137-138页
参考文献第138-145页
致谢第145-146页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46页

论文共14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
下一篇:GS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