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6页 |
1.1.1 老龄化时代到来 | 第8-10页 |
1.1.2 大量既有住宅引发潜在需求 | 第10-11页 |
1.1.3 老年人住宅需求 | 第11-16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范围 | 第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范围 | 第18页 |
1.4 我国居家养老的特点 | 第18-21页 |
1.4.1 新时期家庭结构特点 | 第18-20页 |
1.4.2 传统孝文化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5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1页 |
1.5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6 研究方法及框架 | 第22-23页 |
1.6.1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6.2 研究框架 | 第23页 |
1.7 基本概念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住宅套型特点 | 第25-34页 |
2.1 住宅发展历程 | 第25-32页 |
2.1.1 建国早期 | 第25-26页 |
2.1.2 上世纪60~70年代 | 第26-27页 |
2.1.3 上世纪80年代 | 第27-28页 |
2.1.4 上世纪90年代 | 第28-29页 |
2.1.5 上世纪90年代末期 | 第29-30页 |
2.1.6 本世纪初至今 | 第30-32页 |
2.2 住宅的特点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2.1 高密度集合式 | 第32页 |
2.2.2 功能细节滞后 | 第32页 |
2.2.3 空间分隔以实体墙为主 | 第32-3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 | 第34-61页 |
3.1 老年人身体特征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1.1 老年人大动作特征 | 第34页 |
3.1.2 老年人精细动作 | 第34-35页 |
3.1.3 老年人感官特征 | 第35页 |
3.2 住宅适老化改造前评估 | 第35-36页 |
3.3 适老化改造设计 | 第36-51页 |
3.3.1 门厅 | 第36-39页 |
3.3.2 起居室 | 第39-42页 |
3.3.3 餐厅 | 第42页 |
3.3.4 卧室 | 第42-44页 |
3.3.5 厨房 | 第44-46页 |
3.3.6 卫生间 | 第46-48页 |
3.3.7 照明 | 第48-50页 |
3.3.8 其他物理环境 | 第50-51页 |
3.4 适老化家具 | 第51-55页 |
3.4.1 适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 | 第51-54页 |
3.4.2 为老年人提供辅助支撑 | 第54-55页 |
3.4.3 消除细节上的危险隐患 | 第55页 |
3.5 适老化扶手 | 第55-59页 |
3.5.1 扶手的形式 | 第55-56页 |
3.5.2 扶手的安装位置 | 第56-57页 |
3.5.3 扶手的附加功能 | 第57-59页 |
3.6 适老化改造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| 第59-60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4章 适老化色彩探讨 | 第61-66页 |
4.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| 第61-62页 |
4.2 色彩的物理效应 | 第62-64页 |
4.2.1 色彩对温度感觉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4.2.2 色彩对空间感觉的影响 | 第63页 |
4.2.3 色彩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| 第63-64页 |
4.3 色彩的居室应用 | 第64-65页 |
4.3.1 柔和、沉稳的色调 | 第64页 |
4.3.2 明快、洁净的色调 | 第64-6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5章 智能化与新科技在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中的应用 | 第66-68页 |
5.1 智能化与新科技的适老化应用体现 | 第66页 |
5.2 智能化与新科技的适老化改造关系 | 第6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第6章 研究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附件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