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4页 |
1.1.1 体育设施发展及趋势 | 第10-14页 |
1.1.2 宏观政策背景 | 第14页 |
1.2 研究对象和内容 | 第14-17页 |
1.2.1 研究视角——设计全过程 | 第14-15页 |
1.2.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| 第15-17页 |
1.2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3页 |
1.4.1 体育场设计及其改造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1.4.2 体育场设计及改造的相关文献整理 | 第21-22页 |
1.4.3 文献研究总结 | 第22-23页 |
1.5 研究方法和框架 | 第23-25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24-25页 |
2 体育场发展与既有体育场改造问题剖析 | 第25-60页 |
2.1 建筑开发模式转变历程下的体育场发展 | 第25-31页 |
2.1.1 设计全过程理念引入历程下我国体育场发展 | 第25-27页 |
2.1.2 问题暴露实质与设计原则 | 第27-28页 |
2.1.3 我国体育场发展现状概述 | 第28-31页 |
2.2 全过程理念下剖析既有体育场改造动因 | 第31-33页 |
2.2.1 健身与赛事增长下使用需求的提升 | 第31-32页 |
2.2.2 技术与规范革新下设计标准的升级 | 第32-33页 |
2.2.3 市场与政策催化下运营模式的优化 | 第33页 |
2.3 既有体育场改造案例及分析 | 第33-57页 |
2.3.1 改造案例汇总 | 第33-37页 |
2.3.2 改造案例分析 | 第37-57页 |
2.4 设计改造要点与存在的问题 | 第57-59页 |
2.4.1 改造形式 | 第57页 |
2.4.2 改造要点 | 第57-58页 |
2.4.3 国内体育场改造的不足 | 第58-5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3 策划先行和运营指导下的改造前期策略 | 第60-82页 |
3.1 基于实态现状的策划先行策略 | 第60-69页 |
3.1.1 建筑策划引入与流程 | 第60-61页 |
3.1.2 实态现状调查与诊断 | 第61-64页 |
3.1.3 改造项目整体再定位 | 第64-69页 |
3.2 运营模式与运营理念双重指导 | 第69-72页 |
3.2.1 合理的运营模式 | 第69-71页 |
3.2.2 可持续运营理念 | 第71-72页 |
3.3 运营指导下后续策划拟定策略 | 第72-81页 |
3.3.1 多层次的策划需求拟定 | 第72-73页 |
3.3.2 功能设施的协调性策划 | 第73-78页 |
3.3.3 障碍因素考虑 | 第78页 |
3.3.4 改造成本因素 | 第78-8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4 多层次要素兼顾下的改造中期设计策略 | 第82-133页 |
4.1 功能空间规划 | 第82-104页 |
4.1.1 整体再规划 | 第82-88页 |
4.1.2 内部空间效率提升 | 第88-98页 |
4.1.3 外部空间品质提升 | 第98-104页 |
4.2 形态界面优化 | 第104-124页 |
4.2.1 外部界面 | 第104-117页 |
4.2.2 建筑体量 | 第117-121页 |
4.2.3 内部形象 | 第121-124页 |
4.3 技术措施应用 | 第124-132页 |
4.3.1 开源节流措施 | 第124-129页 |
4.3.2 技术设备提升 | 第129-13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3页 |
5 大连市火车头体育场改造项目设计优化 | 第133-143页 |
5.1 项目前期 | 第133-135页 |
5.1.1 背景介绍 | 第133-134页 |
5.1.2 前期调查 | 第134-135页 |
5.1.3 整体定位 | 第135页 |
5.2 改造方案 | 第135-141页 |
5.2.1 空间规划 | 第135-136页 |
5.2.2 功能流线 | 第136-139页 |
5.2.3 建筑形象 | 第139-140页 |
5.2.4 设备应用 | 第140-141页 |
5.2.5 项目实景 | 第141页 |
5.3 创新优化 | 第141-14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42-143页 |
6 结束语 | 第143-14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143-144页 |
6.2 不足之处 | 第144页 |
6.3 前景展望 | 第144-1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5-14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47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