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城镇空间尺度下广州“海绵城市”规划建设策略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选题来源第12页
    1.2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背景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1.4 研究创新和技术路线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创新之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技术路线第18-20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20-21页
第二章 基础概念与国内外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进展研究第21-37页
    2.1 主要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海绵城市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城镇空间尺度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海绵城市与城镇空间及其尺度的关系第22-23页
    2.2 国内外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研究现状及分析第2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与研究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与研究第26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对比第34-36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三章 广州城市特点及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第37-48页
    3.1 基础条件分析概况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城镇建设情况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城镇空间体系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3.2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分析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建设现状概况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现状问题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四章 城市物质空间角度下广州“海绵城市”建设体系构建第48-54页
    4.1 广州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的总体目标第48页
    4.2 广州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的理念和原则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建设理念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建设原则第49-50页
    4.3 广州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的框架体系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市域尺度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城区尺度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场地尺度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建筑尺度第53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3-54页
第五章 城镇空间尺度下广州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策略研究第54-74页
    5.1 市域层面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策略研究第54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组织生态调查,识别生态基础要素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开展流域治理,建构综合水安全格局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划定生态控制线,保护城市自然本底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统筹灰绿结合,规划排涝设施布局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构建城市风廊,缓解城市雨岛效应第62-64页
    5.2 城区层面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策略研究第64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串联城市斑块,构筑绿色空间网络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严控蓝线、绿线,保护水体生态功能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加强水系修复,建构城市湿地海绵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提高道路弹性,推进管网绿色改造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分析数字模型,优化城区局地气候第72-73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73-74页
第六章 城镇空间尺度下“海绵城市”建设保障机制研究第74-78页
    6.1 健全领导组织,统筹部署多部门协调联动第74-75页
    6.2 强化技术支撑,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长效实施第75页
    6.3 融合智慧理念,实现水问题的全方位监测预警第75-76页
    6.4 拓宽融资渠道,发挥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第76-77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77-78页
结论与展望第78-81页
    1 研究结论第78-79页
    2 不足与展望第79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85-87页
致谢第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产业转型的广州旧厂更新模式研究
下一篇:徽州村落水系空间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--以安徽绩溪太极湖村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