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选择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2-14页 |
1.3.1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1.3.2 不足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| 第14-21页 |
2.1 软件产业的定义和特点 | 第14-15页 |
2.1.1 软件产业的定义 | 第14页 |
2.1.2 软件产业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15-21页 |
2.2.1 软件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| 第15-18页 |
2.2.2 软件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| 第18-21页 |
第3章 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| 第21-31页 |
3.1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 | 第21-22页 |
3.2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 | 第22-26页 |
3.2.1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| 第22-23页 |
3.2.2 产业利润逐年增长 | 第23-24页 |
3.2.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| 第24-25页 |
3.2.4 人才和研发投入不断增加 | 第25-26页 |
3.3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26-31页 |
3.3.1 产业链不完整 | 第26-27页 |
3.3.2 产业垄断严重 | 第27页 |
3.3.3 区域间差异大 | 第27-30页 |
3.3.4 人才结构不合理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| 第31-37页 |
4.1 理论基础 | 第31-32页 |
4.1.1 波特“钻石模型” | 第31页 |
4.1.2 乔东逊“九要素模型” | 第31页 |
4.1.3 帕德莫、吉博森“GEM模型” | 第31-32页 |
4.2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| 第32-37页 |
4.2.1 要素条件 | 第32-33页 |
4.2.2 企业策略 | 第33-34页 |
4.2.3 需求情况 | 第34页 |
4.2.4 相关和支持产业 | 第34-35页 |
4.2.5 政府 | 第35页 |
4.2.6 机会 | 第35-37页 |
第5章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37-49页 |
5.1 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| 第37-40页 |
5.1.1 选择变量指标 | 第37-39页 |
5.1.2 建立模型 | 第39-40页 |
5.2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40-49页 |
5.2.1 描述性统计 | 第40-41页 |
5.2.2 平稳性检验 | 第41-42页 |
5.2.3 实证结果 | 第42-47页 |
5.2.4 结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
第6章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| 第49-54页 |
6.1 典型的国际软件产业发展模式 | 第49-51页 |
6.1.1 美国—技术引领型 | 第49页 |
6.1.2 日本—嵌入发展型 | 第49-50页 |
6.1.3 印度—服务加工型 | 第50-51页 |
6.1.4 爱尔兰—出口导向型 | 第51页 |
6.2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| 第51-54页 |
6.2.1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目标 | 第51-52页 |
6.2.2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| 第52-54页 |
第7章 政策建议 | 第54-56页 |
7.1 加大基础研发投入,完善产业价值链 | 第54页 |
7.2 加强市场体制改革,改善软件产业环境 | 第54-55页 |
7.3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,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| 第55页 |
7.4 产学研政相结合,提升人才竞争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