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0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交通安全算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8页 |
1.4 论文的整体结构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WAVE协议栈的介绍 | 第20-30页 |
2.1 WAVE协议栈的概述 | 第20-22页 |
2.1.1 WAVE协议栈的发展历程 | 第20-21页 |
2.1.2 WAVE协议栈的组成与分层结构 | 第21-22页 |
2.2 IEEE802.11p协议的介绍 | 第22-23页 |
2.2.1 IEEE802.11p在物理层的优化 | 第22-23页 |
2.2.2 IEEE802.11p在MAC层的优化 | 第23页 |
2.3 IEEE1609协议组的介绍 | 第23-25页 |
2.3.1 IEEE1609.1标准 | 第24页 |
2.3.2 IEEE1609.2标准 | 第24-25页 |
2.3.3 IEEE1609.3标准 | 第25页 |
2.3.4 IEEE1609.4标准 | 第25页 |
2.4 SAE-J2735标准 | 第25-29页 |
2.4.1 交叉路口防碰撞警告 | 第26-27页 |
2.4.2 追尾防碰撞警告 | 第27页 |
2.4.3 变道提醒 | 第27-28页 |
2.4.4 基本安全消息集 | 第28-2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防碰撞安全算法的建模 | 第30-37页 |
3.1 无控制交叉路口碰撞预警算法 | 第30-33页 |
3.1.1 算法的核心思路 | 第30-33页 |
3.1.2 算法的优缺点 | 第33页 |
3.2 追尾防碰撞警告算法 | 第33-36页 |
3.2.1 算法的主要思路 | 第34-36页 |
3.2.2 算法的优缺点 | 第3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防碰撞安全应用算法的研究 | 第37-56页 |
4.1 交叉路口防碰撞安全算法 | 第37-42页 |
4.1.1 道路方向的判断 | 第37-38页 |
4.1.2 车辆行驶状态的确定 | 第38-40页 |
4.1.3 交叉路口防碰撞预警等级的划分 | 第40-41页 |
4.1.4 交叉路口防碰撞算法实现的整体架构 | 第41-42页 |
4.2 追尾防碰撞安全算法 | 第42-48页 |
4.2.1 车辆行驶道路的判定 | 第43-44页 |
4.2.2 车辆前后位置关系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4.2.3 车辆间安全距离的设定 | 第45-46页 |
4.2.4 追尾防碰撞预警等级的划分 | 第46-47页 |
4.2.5 追尾防碰撞算法实现的整体架构 | 第47-48页 |
4.3 变道防碰撞安全算法 | 第48-55页 |
4.3.1 车辆位置关系的确定 | 第49-50页 |
4.3.2 确定碰撞的可能性 | 第50-53页 |
4.3.3 变道防碰撞预警等级的划分 | 第53-54页 |
4.3.4 变道防碰撞算法实现的整体架构 | 第54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| 第56-60页 |
5.1 硬件平台的搭建 | 第56-57页 |
5.2 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| 第57-58页 |
5.2.1 仿真参数的设置 | 第57页 |
5.2.2 仿真参数的生成 | 第57-58页 |
5.3 仿真结果 | 第58-5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六章 车载终端的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 | 第60-68页 |
6.1 PC端的用户界面设计实现 | 第60-66页 |
6.1.1 PC实现平台的搭建 | 第60-61页 |
6.1.2 用户界面的功能设计 | 第61-66页 |
6.2 QT程序移植 | 第66-67页 |
6.2.1 移植过程中的问题 | 第66页 |
6.2.2 开发板上的实现 | 第66-67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8-71页 |
7.1 工作总结 | 第68-70页 |
7.2 工作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附录 | 第74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