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园艺论文--菌类(食用菌)论文

外源钙在杏鲍菇中的富集及对其生长的影响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前言第9-10页
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0-20页
    第一章 杏鲍菇概述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布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杏鲍菇的营养及其药用价值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杏鲍菇的药用价值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杏鲍菇栽培工艺的优化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杏鲍菇栽培基质的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液体菌种的开发利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杏鲍菇的栽培特性第13-15页
    第二章 杏鲍菇富钙能力及其他食用菌的富集能力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外源钙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微量元素对其他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研究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外源微量元素对香菇的影响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外源矿微量元素对平菇的影响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外源微量元素对金针菇的影响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外源微量元素对柱状田头菇的影响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外源微量元素对鸡腿菇菌丝体的影响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外源微量元素对白灵菇的影响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 外源微量元素对其他食用菌的影响第17-20页
第二篇 研究内容第20-43页
    第一章 外源钙最适浓度的筛选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和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材料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培养基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4 数据统计方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 结果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杏鲍菇菌丝体耐受钙浓度范围的确定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最适外源钙的确定第23-24页
    第二章 外源钙对液体发酵菌丝密度以及含钙量的影响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材料和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材料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数据统计方法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菌丝浓度法测定添加外源钙的发酵液菌丝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菌丝含钙量的测定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结果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不同外源钙下发酵液菌丝体密度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菌丝体含钙量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菌丝体含钙量的影响第27-29页
    第三章 外源钙对子实体的影响第2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材料和方法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材料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添加外源钙对杏鲍菇子实体生理生化的影响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结果第31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中可溶性总糖、可溶性蛋白含量、脂肪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子实体栽培周期的影响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 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产量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 不同浓度的乳酸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中的含钙量影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6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中可溶性总糖、可溶性蛋白含量、脂肪含量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7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子实体栽培周期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8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产量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9 不同浓度的氨基酸螯合钙对杏鲍菇子实体中的含钙量影响第39-41页
    第四章 讨论第41-43页
结论第43-44页
参考文献第44-50页
作者简介第50-51页
致谢第51页

论文共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LED植物补光系统优化设计与控制
下一篇:木霉-黄瓜互作过程中抗病信号传递途径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