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先秦哲学(~前220年)论文--儒家论文

《论语正义》与《论语集释》比较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绪论第10-19页
 (一) 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1. 学术意义第10-11页
  2. 现实意义第11-12页
 (二) 研究现状第12-19页
  1. 相关论文第12-16页
  2. 相关著作第16-19页
一、作者学术背景研究第19-31页
 (一) 刘宝楠与程树德的学术背景和特点第19-22页
  1、刘宝楠的学术背景和特点第19-21页
  2、程树德的学术背景及特点第21-22页
 (二) 刘宝楠与程树德的创作动机和成书原因第22-26页
  1、刘宝楠的创作动机和成书原因第22-24页
  2、程树德的创作动机和成书原因第24-26页
 (三) 《论语正义》与《论语集释》在刘宝楠与程树德人生中的意义和地位第26-31页
  1、《论语正义》在刘宝楠人生中的意义和地位第26-28页
  2、《论语集释》在程树德人生中的地位和意义第28-31页
二、《论语正义》与《论语集释》的比较研究第31-53页
 (一) 《论语正义》与《论语集释》的体例特点第31-36页
  1、《论语正义》的体例特点第31-34页
  2、《论语集释》的体例特点第34-36页
 (二) 《论语正义》和《论语集释》对前人注释资料的处理与方法第36-41页
  1、刘宝楠对注释稍加删减,程树德保留原文第36-38页
  2、刘宝楠对原注校勘修正,程树德保留原文第38-39页
  3、刘宝楠保留原文,程树德稍加修改第39页
  4、刘宝楠、程树德皆保留原文第39-41页
 (三) 二书对前人注释资料处理的特点第41-44页
  1、《论语正义》对前人资料处理的特点第41-42页
  2、《论语集释》对前人资料处理的特点第42-44页
 (四) 二书关注的重点比较第44-53页
  1、人名考证之比较第44-49页
  2、地名考证之比较第49-50页
  3、器物考证之比较第50-53页
三、《论语正义》与《论语集释》的学术思想第53-77页
 (一) 二书关于孔子与儒家的看法比较第53-56页
  1、刘宝楠对孔子和儒家的看法第53-55页
  2、程树德对孔子和儒家的看法第55-56页
 (二) 二书对《论语》思想内容的阐释比较第56-66页
  1、阐释的基本态度第57页
  2、阐释的具体方法第57-59页
  3、阐释的具体内容第59-66页
 (三) 二书所反映的学术观念及方法的比较第66-70页
  1、端正的态度第66-68页
  2、审慎的行为第68-70页
 (四) 关于任铭善对《论语集释》评价的评价第70-77页
结语第77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2页
后记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在儒学与自由主义之间--余英时近代文化观初探
下一篇:主体价值语境下科学接受的动力机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