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研究 | 第11-20页 |
1.1 祖国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1.1.1 古代医家对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| 第11页 |
1.1.2 现代医家对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1.3 对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1.4 对中医治法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研究概况 | 第14-20页 |
1.2.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| 第14-15页 |
1.2.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| 第15页 |
1.2.3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| 第15-16页 |
1.2.4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| 第16-17页 |
1.2.5 运动平板试验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评估中的作用和地位 | 第17-18页 |
1.2.6 冠心病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临床研究 | 第20-31页 |
2.1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2.2 研究对象 | 第20-22页 |
2.2.1 病例来源 | 第20页 |
2.2.2 诊断标准 | 第20-21页 |
2.2.3 纳入标准 | 第21页 |
2.2.4 排除标准 | 第21页 |
2.2.5 病例剔除标准 | 第21页 |
2.2.6 病例脱落标准 | 第21-22页 |
2.3 研究方案 | 第22-25页 |
2.3.1 样本量估算 | 第22页 |
2.3.2 方案设计 | 第22页 |
2.3.3 导入期 | 第22页 |
2.3.4 分组方法 | 第22页 |
2.3.5 治疗措施 | 第22-23页 |
2.3.6 试验药品及来源 | 第23页 |
2.3.7 观察时间 | 第23页 |
2.3.8 观察指标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3.9 疗效评价标准 | 第24-25页 |
2.3.10 统计学方法 | 第25页 |
2.4 研究结果 | 第25-31页 |
2.4.1 研究病例基线比较 | 第25页 |
2.4.2 心绞痛分级比较 | 第25-26页 |
2.4.3 合并疾病、个人史比较 | 第26页 |
2.4.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| 第26-27页 |
2.4.5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| 第27页 |
2.4.6 心绞痛积分比较 | 第27页 |
2.4.7 心绞痛疗效比较 | 第27-28页 |
2.4.8 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| 第28页 |
2.4.9 平板运动试验时间及代谢当量 | 第28-29页 |
2.4.10 治疗前后两组实验室指标结果比较 | 第29页 |
2.4.11 安全性监测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讨论 | 第31-35页 |
3.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1页 |
3.2 胸痹气滞痰瘀证的理论依据 | 第31-32页 |
3.3 通阳宽胸颗粒的研究基础 | 第32-33页 |
3.3.1 通阳宽胸颗粒的组方基础 | 第32页 |
3.3.2 通阳宽胸颗粒的药理基础 | 第32页 |
3.3.3 通阳宽胸颗粒现代研究进展 | 第32-33页 |
3.4 通阳宽胸颗粒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5 不足与展望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附录 | 第39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附件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