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19页 |
引言 | 第8页 |
1 隐孢子虫、贾第虫、微孢子虫形态 | 第8-9页 |
1.1 隐孢子虫 | 第8-9页 |
1.2 贾第虫 | 第9页 |
1.3 微孢子虫 | 第9页 |
2 生活史 | 第9-11页 |
2.1 隐孢子虫 | 第9-10页 |
2.2 贾第虫 | 第10页 |
2.3 微孢子虫 | 第10-11页 |
3 分类与命名 | 第11-13页 |
3.1 隐孢子虫 | 第11-12页 |
3.2 贾第虫 | 第12页 |
3.3 微孢子虫 | 第12-13页 |
4 流行病学 | 第13-14页 |
4.1 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 | 第13页 |
4.2 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流行病学 | 第13-14页 |
4.3 牛毕氏肠微孢子虫流行病学 | 第14页 |
5 隐孢子虫、贾第虫、微孢子虫分子诊断 | 第14-17页 |
5.1 隐孢子虫 | 第14-15页 |
5.2 贾第虫 | 第15-16页 |
5.3 微孢子虫 | 第16-17页 |
6 隐孢子虫、贾第虫、微孢子虫的防治 | 第17-18页 |
6.1 隐孢子虫 | 第17页 |
6.2 贾第虫 | 第17-18页 |
6.3 微孢子虫 | 第18页 |
7 展望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河北及天津部分地区奶牛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| 第19-27页 |
1 引言 | 第1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1 样品采集 | 第19-20页 |
2.2 试验步骤 | 第20页 |
2.3 虫种鉴定 | 第20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25页 |
3.1 镜检结果 | 第20-21页 |
3.2 感染情况 | 第21-24页 |
3.3 不同年龄段的感染情况 | 第24页 |
3.4 不同年龄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| 第24页 |
3.5 分析 | 第24-25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河北及天津地区奶牛隐孢子虫、贾第虫、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7-45页 |
1 引言 | 第2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3页 |
2.1 样品采集 | 第27页 |
2.2 试验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3 DNA提取 | 第28-29页 |
2.4 PCR扩增 | 第29-31页 |
2.5 基因型和亚型鉴定 | 第31页 |
2.6 电泳 | 第31页 |
2.7 测序和序列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8 微孢子虫种系发育分析 | 第32页 |
2.9 数据分析 | 第32-3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2页 |
3.1 隐孢子虫,十二指肠贾第虫,毕氏肠微孢子虫PCR电泳图 | 第33-35页 |
3.2 隐孢子虫,十二指肠贾第虫,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 | 第35-36页 |
3.3 河北,天津不同年龄奶牛感染情况 | 第36页 |
3.4 虫种,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 | 第36-42页 |
3.5 毕氏肠微孢子虫进化树分析 | 第42页 |
4 结论与讨论 | 第42-43页 |
5 总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结论和创新点 | 第45-46页 |
4.1 结论 | 第45页 |
4.2 创新点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4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4-55页 |
ABSTRACT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