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51页 |
1.1 骨肉瘤 | 第13-14页 |
1.2 骨肉瘤的治疗 | 第14-16页 |
1.3 铂类抗肿瘤药物 | 第16-22页 |
1.4 双膦酸(酯)及其铂类抗肿瘤配合物 | 第22-37页 |
1.5 本论文研究目标 | 第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51页 |
第二章 吡啶铂衍生双核铂配合物的设计及其对骨肉瘤的活性研究 | 第51-77页 |
2.1 前言 | 第51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51-57页 |
2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51-52页 |
2.2.2 配体的合成 | 第52-53页 |
2.2.2.1 N-(2"-亚乙基吡啶)-3,3',4,4'-二苯酮丁二酰亚胺(L1) | 第52-53页 |
2.2.2.2 二吡啶双膦酸酯配体(L2) | 第53页 |
2.2.3 配合物的合成 | 第53-54页 |
2.2.4 性质研究 | 第54-57页 |
2.2.4.1 脂水分布系数测定 | 第54页 |
2.2.4.2 细胞对配合物1和2的摄取 | 第54页 |
2.2.4.3 细胞毒活性 | 第54-55页 |
2.2.4.4 细胞膜磷脂不对称性和完整性 | 第55页 |
2.2.4.5 细胞周期 | 第55页 |
2.2.4.6 配合物1和2与DNA的作用 | 第55-56页 |
2.2.4.7 急性毒性实验 | 第56-57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74页 |
2.3.1 配体及配合物的表征 | 第57-62页 |
2.3.2 脂水分布系数 | 第62-63页 |
2.3.3 细胞对配合物1和2的摄取 | 第63-64页 |
2.3.4 细胞毒活性 | 第64-66页 |
2.3.5 细胞凋亡 | 第66-67页 |
2.3.6 细胞周期 | 第67-69页 |
2.3.7 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| 第69-72页 |
2.3.8 配合物的急性毒性 | 第72-74页 |
2.4 结论 | 第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第三章 奥沙利铂衍生双核铂配合物的设计及其对骨肉瘤的活性研究 | 第77-92页 |
3.1 前言 | 第77-78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78-81页 |
3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78页 |
3.2.2 配合物的合成 | 第78-79页 |
3.2.3 性质研究 | 第79-81页 |
3.2.3.1 脂水分布系数测定 | 第79页 |
3.2.3.2 细胞毒活性 | 第79页 |
3.2.3.3 细胞膜磷脂不对称性和完整性 | 第79-80页 |
3.2.3.4 配合物3和4与DNA的作用 | 第80页 |
3.2.3.5 急性毒性实验 | 第80-8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1-90页 |
3.3.1 配合物的表征 | 第81-83页 |
3.3.2 脂水分布系数 | 第83-84页 |
3.3.3 细胞毒活性 | 第84-85页 |
3.3.4 细胞凋亡 | 第85-86页 |
3.3.5 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| 第86-88页 |
3.3.6 配合物的急性毒性 | 第88-90页 |
3.4 结论 | 第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2页 |
第四章 吡啶铂衍生单核铂配合物的设计及其对骨肉瘤的活性研究 | 第92-119页 |
4.1 前言 | 第92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92-98页 |
4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92-93页 |
4.2.2 配体的合成 | 第93-94页 |
4.2.2.1 亚甲基双膦酸四乙酯 | 第93-94页 |
4.2.2.2 2-亚甲基吡啶双膦酸四乙酯 | 第94页 |
4.2.3 配合物BPP的合成 | 第94页 |
4.2.4 性质研究 | 第94-98页 |
4.2.4.1 HPLC纯度检测 | 第94-95页 |
4.2.4.2 单晶衍射 | 第95页 |
4.2.4.3 脂水分布系数测定 | 第95页 |
4.2.4.4 细胞对BPP的摄取 | 第95页 |
4.2.4.5 细胞毒活性 | 第95-96页 |
4.2.4.6 细胞周期 | 第96页 |
4.2.4.7 细胞膜磷脂不对称性和完整性 | 第96页 |
4.2.4.8 BPP与DNA的作用 | 第96-97页 |
4.2.4.9 DNA中铂含量测定 | 第97页 |
4.2.4.10 BPP与FOH反应 | 第97页 |
4.2.4.11 急性毒性实验 | 第97-98页 |
4.2.4.12 BPP与谷肌甘肽(GSH)反应 | 第9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8-115页 |
4.3.1 配体及配合物的表征 | 第98-104页 |
4.3.2 脂水分布系数 | 第104页 |
4.3.3 细胞对BPP的摄取 | 第104-105页 |
4.3.4 细胞毒活性 | 第105-106页 |
4.3.5 细胞周期 | 第106-108页 |
4.3.6 细胞凋亡 | 第108页 |
4.3.7 配合物BPP与DNA的作用 | 第108-110页 |
4.3.8 配合物BPP对甲羟戊酸通路的干预 | 第110-112页 |
4.3.9 配合物BPP的急性毒性 | 第112-113页 |
4.3.10 配合物BPP与GSH的反应 | 第113-115页 |
4.4 结论 | 第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1页 |
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| 第121-122页 |
附录Ⅱ 缩写 | 第122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