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认理论视角下联校社会工作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--以Y机构青少年犯罪预防项目为例
摘要 | 第2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导言 | 第11-22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价值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
(一)联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(二)承认理论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三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(一)“联校社会工作”的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(二)理论基础 | 第17-18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| 第18-22页 |
(一)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(二)研究对象及选取 | 第19-21页 |
(三)研究框架 | 第21-22页 |
第一章 联校社会工作中的承认主体与对象 | 第22-33页 |
第一节 联校社会工作中的承认主体 | 第23-27页 |
(一)政府部门 | 第23-24页 |
(二)学校体系 | 第24-27页 |
(三)联校社工群体 | 第27页 |
第二节 联校社会工作中的承认对象 | 第27-33页 |
(一)联校工作的必要性 | 第27-29页 |
(二)联校服务的工作成效 | 第29-30页 |
(三)联校社工的专业价值 | 第30-32页 |
(四)联校社工的专业能力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联校社会工作中的实践承认 | 第33-37页 |
第一节 实践承认中承认主体对联校社工的认知变化 | 第33-36页 |
(一)符号认知阶段 | 第33-34页 |
(二)情感接纳阶段 | 第34-35页 |
(三)理想内化阶段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联校社工实践承认的推进过程 | 第36-37页 |
(一)联校社工群体的自我承认 | 第36页 |
(二)政府和学校的外部承认 | 第36-37页 |
(三)外部承认与内部承认的相互促进 | 第37页 |
第三章 联校社工承认过程中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| 第37-44页 |
第一节 联校社工承认过程中的困境现状 | 第37-42页 |
(一)项目负责老师对联校社工专业价值的承认不足 | 第37-38页 |
(二)学校领导对联校社工工作成效的承认不足 | 第38-39页 |
(三)班主任老师对联校社工必要性的承认不足 | 第39-40页 |
(四)学生对联校社工工作成效的承认不足 | 第40页 |
(五)联校社工的自我承认的不足 | 第40-42页 |
第二节 联校社工承认困境的原因分析 | 第42-44页 |
(一)制度壁垒下的身份模糊 | 第42-43页 |
(二)联校社工群体自身资源的有限性 | 第43-44页 |
(三)联校社工的专业自信不足 | 第44页 |
第四章 联校社会工作的实践对策 | 第44-49页 |
第一节 寻求法权关系中的实质权利 | 第44-46页 |
(一)寻求政府支持,建立完善的联校工作制度 | 第44-45页 |
(二)签订明确的合作协议,健全法制保障 | 第45页 |
(三)善用熟人关系,增进各方沟通 | 第45-46页 |
第二节 促进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关怀 | 第46-47页 |
(一)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 | 第46-47页 |
(二)选择合适的合作学校 | 第47页 |
第三节 增强社会尊重关系中的自我价值体现 | 第47-49页 |
(一)加强专业理念宣传,明确自身价值 | 第47-48页 |
(二)建立有效互动的评估机制 | 第48页 |
(三)创建优势特色项目 | 第48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