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20页 |
一、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学术价值 | 第10-11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11页 |
二、研究状况及创新点 | 第11-15页 |
(一)研究状况述评 | 第11-15页 |
(二)创新点 | 第15页 |
三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8页 |
(一)新型民间社团的界定 | 第15-17页 |
(二)义演的界定 | 第17页 |
(三)时间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四、研究思路及不足 | 第18-20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(二)不足之处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民国初期的新型民间社团(1912-1927) | 第20-28页 |
一、新型民间社团的兴起 | 第20-22页 |
二、新型民间社团的发展样态 | 第22-26页 |
三、新型民间社团的动力基础 | 第26-2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新型民间社团救灾义演 | 第28-44页 |
一、救灾义演的背景 | 第28-32页 |
(一)自然灾害频发 | 第28-29页 |
(二)战争频仍 | 第29-30页 |
(三)政府财政困难 | 第30-32页 |
二、新型民间社团救灾义演的呈现 | 第32-39页 |
(一)1917年直隶水灾救灾义演 | 第32-35页 |
(二)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救灾义演 | 第35-37页 |
(三)两次新型民间社团救灾义演之比较 | 第37-39页 |
三、新型民间社团救灾义演的特征 | 第39-41页 |
(一)灾情危机下临时性社团表现突出 | 第39-40页 |
(二)非常态社会情境下动员能力强 | 第40-4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1-44页 |
第三章 新型民间社团救助义演 | 第44-62页 |
一、救助义演的背景 | 第44-47页 |
(一)城市人口增加,市民阶层扩大 | 第44-45页 |
(二)城市功能拓展,市政建设扩充 | 第45-46页 |
(三)传播网络发达,信息传递畅通 | 第46-47页 |
二、新型民间社团救助义演的类型 | 第47-58页 |
(一)自力更生:助己义演 | 第47-50页 |
(二)筑梦未来:助学义演 | 第50-54页 |
(三)救死扶伤:助医义演 | 第54-57页 |
(四)其他 | 第57-58页 |
三、新型民间社团救助义演的特征 | 第58-61页 |
(一)常态社会情境下常规义演为主 | 第58-59页 |
(二)被泽蒙庥:参股机构 | 第59-6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 新型民间社团义演与近代中国社会 | 第62-70页 |
一、政府与新型民间社团义演 | 第62-63页 |
二、近代中国慈善事业与新型民间社团义演 | 第63-66页 |
(一)扩大了民间慈善活动规模 | 第64-65页 |
(二)丰富了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形式 | 第65-66页 |
(三)深化了民众慈善事业参与力度 | 第66页 |
三、社会文化转型与新型民间社团义演 | 第66-69页 |
(一)都市娱乐 | 第67页 |
(二)消费观念 | 第67-68页 |
(三)慈善理念 | 第68-6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余论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8页 |
后记 | 第78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