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绪论 | 第8-16页 |
|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国内外研究现状(文献综述) | 第9-16页 |
| 第一章 樊粹庭戏剧曲白关系 | 第16-36页 |
| 第一节 对等相生的曲白浑融模式 | 第16-24页 |
| 一、主宾本末模式 | 第17-20页 |
| 二、对等相生模式 | 第20-21页 |
| 三、曲白浑融模式 | 第21-24页 |
| 第二节 多样化立体式的曲白类型 | 第24-33页 |
| 一、独唱独白 | 第24-28页 |
| 二、对唱对白 | 第28-30页 |
| 三、同唱同白、内唱内白、背躬等形式多样的语言组合 | 第30-33页 |
| 第三节 层次递进式的曲白结构 | 第33-36页 |
| 一、曲白相重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曲白相承 | 第34-36页 |
| 第二章 樊粹庭戏剧曲白特色 | 第36-66页 |
| 第一节 音乐性、舞台性、文学性三位一体的曲白内核 | 第37-46页 |
| 一、音乐性提升了曲白的音色之美 | 第37-39页 |
| 二、舞台性促成了戏曲人物语言和行动的契合无间 | 第39-40页 |
| 三、文学性带动豫剧实现剧本和舞台呈现的雅俗共赏 | 第40-46页 |
| 第二节 多元融汇的现代性曲白意味 | 第46-51页 |
| 一、传统女性的精神反叛 | 第47-48页 |
| 二、小角色商人的本性回归 | 第48-51页 |
| 第三节 时代、人物、乡土交相辉映的曲白主题 | 第51-66页 |
| 一、时代语境的艺术呈现 | 第51-56页 |
| 二、紧扣戏剧人物的多向度聚焦 | 第56-60页 |
| 三、乡土情结的动态展示 | 第60-66页 |
| 第三章 豫剧“西厢”题材的曲白比较 | 第66-78页 |
| 第一节 樊氏《七部西厢》曲白分析 | 第66-72页 |
| 一、《七部西厢》曲白特色 | 第66-70页 |
| 二、《七部西厢》与《六部西厢》重叠曲白的考辨 | 第70-72页 |
| 第二节 《西厢记》四种版本之“拷红”曲白比较 | 第72-78页 |
| 一、浓厚的河南地方语言——四种版本之“拷红”的曲白相同点 | 第72-73页 |
| 二、四种版本之“拷红”的曲白相异点 | 第73-78页 |
| 结论 | 第78-8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-8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