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其在表面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2-36页 |
1.1 扫描隧道显微镜简介 | 第12-21页 |
1.1.1 显微镜发展简史 | 第12-13页 |
1.1.2 STM的发明与发展 | 第13-17页 |
1.1.3 STM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理论 | 第17-21页 |
1.2 表面科学概述 | 第21-23页 |
1.2.1 表面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| 第21-22页 |
1.2.2 表面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手段 | 第22-23页 |
1.3 STM在表面科学中的典型应用 | 第23-30页 |
1.3.1 固体表面的基本性质及其STM表征 | 第23-24页 |
1.3.2 STM在表面吸附体系中的应用 | 第24-26页 |
1.3.3 STM在表面自组装结构中的应用 | 第26-29页 |
1.3.4 STM在二维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9-30页 |
1.4 金属Cu(111)单晶衬底简介 | 第30-32页 |
1.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| 第32-36页 |
1.5.1 STM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| 第32-34页 |
1.5.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| 第34-36页 |
第二章 碱金属钾在Cu (111)单晶表面的吸附行为 | 第36-56页 |
2.1 背景介绍 | 第36-44页 |
2.1.1 碱金属简介 | 第36-37页 |
2.1.2 碱金属吸附研究进展 | 第37-44页 |
2.2 碱金属钾在金属单晶表面的吸附 | 第44-51页 |
2.2.1 二维固体-二维流体相变 | 第44-49页 |
2.2.2 缺陷结构的观测分析 | 第49-50页 |
2.2.3 样品表面的局部电子态特征 | 第50-51页 |
2.3 钾与有机分子晕苯的共吸附实验 | 第51-54页 |
2.4 小结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第三章 有机分子二苯稠二萘在单晶表面的手性表达 | 第56-76页 |
3.1 研究背景 | 第56-61页 |
3.1.1 手性 | 第56-58页 |
3.1.2 表面手性 | 第58-59页 |
3.1.3 表面手性的研究进展 | 第59-61页 |
3.2 DBC分子在Cu(111)表面的手性表达 | 第61-72页 |
3.2.1 DBC分子简介 | 第61-63页 |
3.2.2 分子手性自发诱导机制的发现 | 第63-71页 |
3.2.3 DBC/Cu(111)碱金属掺杂的初步实验 | 第71-72页 |
3.3 DBC分子在Ag(111)和Au(111)表面的手性表达 | 第72-73页 |
3.4 DBC分子在三氧化二铝单晶表面的生长 | 第73-74页 |
3.5 小结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第四章 二维材料锡烯的制备与表征 | 第76-102页 |
4.1 背景介绍 | 第76-83页 |
4.1.1 石墨烯和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的兴起 | 第76-79页 |
4.1.2 新型二维材料--锡烯 | 第79-82页 |
4.1.3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简介 | 第82-83页 |
4.2 Cu(111)单晶表面二维锡烯的分子束外延制备 | 第83-98页 |
4.2.1 低温相锡烯 | 第84-93页 |
4.2.2 多层锡烯的制备尝试 | 第93页 |
4.2.3 室温相锡烯的结构表征 | 第93-98页 |
4.3 Ag(111)单晶表面锡烯的制备尝试 | 第98-100页 |
4.4 小结与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2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| 第122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