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间社会学视域下的道德标语及其传播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价值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1.2.2 研究价值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2.1 国内研究 | 第11-13页 |
2.2 国外研究 | 第13-14页 |
2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4-16页 |
第3章 道德标语概述 | 第16-22页 |
3.1 道德标语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| 第16-18页 |
3.1.1 道德标语界定 | 第16-17页 |
3.1.2 道德标语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3.2 道德标语的基本特征 | 第18-19页 |
3.2.1 道德标语的人文性和平等性 | 第18页 |
3.2.2 道德标语的大众性和广泛性 | 第18-19页 |
3.2.3 道德标语的通俗性和丰富性 | 第19页 |
3.3 道德标语的功能 | 第19-22页 |
3.3.1 道德标语的宣传功能 | 第20页 |
3.3.2 道德标语的教化功能 | 第20-21页 |
3.3.3 道德标语的传承功能 | 第21-22页 |
第4章 空间社会学视域下的道德标语 | 第22-30页 |
4.1 空间社会学综述 | 第22-24页 |
4.1.1 空间社会学的缘起 | 第22-23页 |
4.1.2 空间社会学的发展 | 第23-24页 |
4.1.3 研究空间社会学的意义 | 第24页 |
4.2 社会空间中的道德标语 | 第24-26页 |
4.2.1 道德标语的历史变迁 | 第24-26页 |
4.2.2 不同传播内容下的标语空间变化 | 第26页 |
4.3 道德标语的社会空间变化之原因 | 第26-30页 |
第5章 道德标语的传播空间及效果分析 | 第30-43页 |
5.1 道德标语的传播空间 | 第30页 |
5.2 道德标语的传播主体 | 第30-34页 |
5.2.1 道德标语的制作者 | 第32-33页 |
5.2.2 道德标语的传播者 | 第33-34页 |
5.3 道德标语的受众特征 | 第34-40页 |
5.3.1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 | 第34-35页 |
5.3.2 受众的认知特征:平顶山受众的调查 | 第35-40页 |
5.4 道德标语的传播效果 | 第40-43页 |
第6章 道德标语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| 第43-57页 |
6.1 道德标语的传播问题调查:河南平顶山的案例 | 第43-48页 |
6.1.1 标语语料的采集范围 | 第43页 |
6.1.2 道德标语的特征及问题 | 第43-48页 |
6.2 道德标语传播中的问题分析 | 第48-52页 |
6.2.1 社会道德滑坡是道德标语传播的最大障碍 | 第48-49页 |
6.2.2 道德标语缺少吸引力 | 第49-50页 |
6.2.3 部分标语的空间的利用率低 | 第50页 |
6.2.4 部分道德标语语义含混不清 | 第50-51页 |
6.2.5 部分道德标语冗长 | 第51页 |
6.2.6 部分标语发布后缺乏维护 | 第51-52页 |
6.3 提高道德标语传播效果的对策 | 第52-57页 |
6.3.1 规范语言用字 | 第52-53页 |
6.3.2 贴近受众心理 | 第53-54页 |
6.3.3 科学适度使用 | 第54-55页 |
6.3.4 政府与民众共同监管 | 第55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62-63页 |
附录 | 第63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