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玉米(玉蜀黍)论文

磷、锌拮抗影响玉米锌营养状况作用研究
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-20页
    1.1 锌的营养学功能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锌营养与人体健康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第13-14页
    1.2 植物锌缺乏的影响因素第14-16页
    1.3 我国农业磷肥的施用情况第16-17页
    1.4 磷、锌拮抗作用第17-20页
第2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第20-24页
    2.1 研究背景第20-22页
    2.2 技术路线第22-24页
第3章 不同施磷水平对玉米植株、籽粒锌含量的影响第24-3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4-25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验地概况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验材料与设计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5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处理对玉米锌含量和吸收量的影响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不同处理对玉米锌分配系数和转运系数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不同处理对玉米磷含量和磷吸收量的影响第27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27-28页
    3.5 结论第28-30页
第4章 水培条件下不同磷水平对玉米锌吸收的影响第30-38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0页
    4.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供试材料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试验设计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样品的收获与测定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数据处理第31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处理对玉米锌、磷、铁、锰含量的影响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处理对玉米伤流液组分、性状的影响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不同处理对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不同处理对玉米不同根径根长、根表面积、根体积和根尖数的影响..第35-36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36-37页
    4.5 结论第37-38页
第5章 不同供磷水平对紫色土锌吸附-解吸的影响第38-44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38页
    5.2 材料和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试验土壤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试验设计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第39页
    5.3 结果和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不同施磷水平土壤对锌吸附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施磷水平土壤对锌解吸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不同施磷水平对土壤锌、磷有效性的影响第41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41-42页
    5.5 结论第42-44页
第6章 局部施磷对玉米磷、锌拮抗作用的影响第44-52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44页
    6.2 材料和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试验材料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试验设计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数据处理第45-46页
    6.3 结果和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不同处理对玉米锌含量和转运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不同处理对玉米磷含量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6.4 讨论第49-50页
    6.5 结论第50-52页
第7章 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磷、锌拮抗作用的影响第52-58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52页
    7.2 材料与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试验材料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试验设计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3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分析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接种AM真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接种AM真菌对玉米锌吸收量和锌含量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接种AM真菌对玉米磷吸收量和磷含量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7.4 讨论第56-57页
    7.5 结论第57-58页
第8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58-60页
    8.1 全文结论第58-59页
    8.2 问题与展望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70页
作者简介第70-72页
致谢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利用改进的CRISPR/Cas9技术靶向突变三个水稻MAPK基因的研究
下一篇:基于绿肥的不同施肥措施对新整理地玉米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