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5-21页 |
1.1 碳纳米管的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2 修饰碳纳米管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1.2.1 共价修饰碳纳米管 | 第16-17页 |
1.2.2 非共价修饰碳纳米管 | 第17页 |
1.3 碳纳米管的特性 | 第17-18页 |
1.4 环糊精的概述 | 第18-19页 |
1.5 环糊精修饰碳纳米管的概述 | 第19-20页 |
1.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FMN处方前研究 | 第21-30页 |
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21-22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1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2.1 FMN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22-24页 |
2.2.1.4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23页 |
2.2.1.5 精密度试验 | 第23页 |
2.2.1.6 稳定性试验 | 第23页 |
2.2.1.7 回收率试验 | 第23页 |
2.2.1.8 检测限与定量限 | 第23-24页 |
2.2.2 FMN的平衡溶解度测定 | 第24页 |
2.2.3 FMN的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| 第24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29页 |
2.3.1 FMN分析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3.1.1 紫外波长的选择 | 第24-25页 |
2.3.1.2 专属性研究 | 第25-27页 |
2.3.2 FMN的平衡溶解度 | 第27-28页 |
2.3.3 FMN的油水分配系数 | 第28-29页 |
2.4 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碳纳米管的研究 | 第30-49页 |
3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30页 |
3.1.1 实验试剂 | 第30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30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0-34页 |
3.2.1 FMN-CNTs-COOH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3.2.2 包封率及载药量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3.2.3 红外光谱测定 | 第32页 |
3.2.4 粒径电位研究 | 第32页 |
3.2.5 热差检测 | 第32页 |
3.2.6 x射线衍射检测 | 第32页 |
3.2.7 扫描电镜观察 | 第32-33页 |
3.2.8 SWCNTs-COOH对FMN的吸附研究 | 第33页 |
3.2.9 吸附等温线的研究 | 第33-34页 |
3.2.10 FMN-CNTs-COOH的释放特性研究 | 第34页 |
3.2.11 释放模型拟合研究 | 第34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47页 |
3.3.1 包封率与载药率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2 红外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.3 粒径电位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4 热差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5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3.6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3.7 吸附特性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3.8 吸附等温线研究 | 第43-45页 |
3.3.9 释药特性分析 | 第45-46页 |
3.3.10 模型拟合结果 | 第46-47页 |
3.4 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环糊精修饰碳纳米管的研究 | 第49-58页 |
4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49页 |
4.1.1 实验试剂 | 第49页 |
4.1.2 实验仪器 | 第49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9-51页 |
4.2.1 环糊精修饰碳纳米管的合成 | 第49-50页 |
4.2.2 环糊精修饰碳纳米管的红外测定 | 第50页 |
4.2.3 环糊修饰前后碳纳米管的水分散性比较 | 第50页 |
4.2.4 HP-β-CD-CNTs-FMN的制备 | 第50-51页 |
4.2.5 包封率与载药率的测定 | 第51页 |
4.2.6 粒径电位测定 | 第51页 |
4.2.7 扫描电镜观察 | 第51页 |
4.2.8 释药特性研究 | 第51页 |
4.2.9 释放模型拟合 | 第51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7页 |
4.3.1 环糊精修饰碳纳米管的红外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3.2 环糊修饰前后碳纳米管的水分散性结果分析 | 第53页 |
4.3.3 包封率与载药率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3.4 粒径电位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3.5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3.6 释药特性分析 | 第56页 |
4.3.7 模型拟合结果 | 第56-57页 |
4.4 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| 第58-70页 |
5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58-59页 |
5.1.1 实验试剂 | 第58页 |
5.1.2 实验仪器 | 第58-59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59-61页 |
5.2.1 细胞培养 | 第59页 |
5.2.2 FMN-MWCNTs-COOH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| 第59-60页 |
5.2.2.1 细胞毒性研究 | 第59页 |
5.2.2.2 AO/EB 染色 | 第59-60页 |
5.2.2.3 活性氧检测 | 第60页 |
5.2.2.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| 第60页 |
5.2.3 HP-β-CD-CNTs-FMN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| 第60-61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8页 |
5.3.1 FMN-MWCNTs-COOH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| 第61-65页 |
5.3.1.1 细胞毒性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3.1.2 AO/EB 法测细胞凋亡结果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3.1.3 活性氧检测结果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3.1.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3.2 HP-β-CD-CNTs-FMN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3.2.1 细胞毒性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3.2.2 AO/EB法测细胞凋亡结果分析 | 第66页 |
5.3.2.3 活性氧检测结果分析 | 第66-67页 |
5.3.2.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4 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6.1 结论 | 第70-71页 |
6.2 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