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3-18页 |
前言 | 第18-20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20-21页 |
2 相关概念的说明 | 第21-23页 |
2.1 老年人的年龄划分 | 第21-22页 |
2.2 老年与衰老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| 第22页 |
2.3 老年情志养生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3 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| 第23-25页 |
3.1 生理因素 | 第24页 |
3.2 家庭、社会环境等因素 | 第24-25页 |
4 现代医学对老年情志致病的认识 | 第25-26页 |
5 中医对老年情志致病的认识 | 第26-30页 |
5.1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 | 第26-27页 |
5.2 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特殊性 | 第27-28页 |
5.2.1 脏腑虚衰,易苦悲忧 | 第27页 |
5.2.2 阴阳失衡,怒火易炽 | 第27-28页 |
5.3 情志致病之机理 | 第28-30页 |
5.3.1 气机紊乱 | 第28-29页 |
5.3.2 脏腑受损 | 第29-30页 |
5.3.3 阴阳失调 | 第30页 |
5.3.4 其他 | 第30页 |
6 中医老年情志养生的古代历史回顾 | 第30-38页 |
6.1 先秦时期 | 第30-32页 |
6.2 汉唐时期 | 第32-33页 |
6.3 宋元时期 | 第33-35页 |
6.4 明清时期 | 第35-38页 |
7 中医老年情志养生思想精要 | 第38-45页 |
7.1 精神内守,养德为先 | 第38-40页 |
7.2 子女尽孝,顺情悦性 | 第40页 |
7.3 藏神之主,养心为妙 | 第40-42页 |
7.4 天人相应,顺时而调 | 第42-44页 |
7.4.1 春季情志调养 | 第42-43页 |
7.4.2 夏季情志调养 | 第43页 |
7.4.3 秋季情志调养 | 第43页 |
7.4.4 冬季情志调养 | 第43-44页 |
7.5 整体观念,形神同调 | 第44-45页 |
7.5.1 形乃神宅 | 第44页 |
7.5.2 神乃形主 | 第44-45页 |
8 中医老年情志养生方法 | 第45-56页 |
8.1 以情胜情,制约有法 | 第45-47页 |
8.1.1 喜胜悲(忧)法 | 第45-46页 |
8.1.2 悲胜怒法 | 第46页 |
8.1.3 怒胜思法 | 第46页 |
8.1.4 思胜恐法 | 第46页 |
8.1.5 恐(惧)胜喜法 | 第46-47页 |
8.2 趋吉避凶,尽孝有道 | 第47-48页 |
8.3 移情易性,情趣养生 | 第48-49页 |
8.4 情感沟通,动之以情 | 第49-51页 |
8.4.1 情感交流 | 第49页 |
8.4.2 说理开导 | 第49-50页 |
8.4.3 暗示疗法 | 第50-51页 |
8.4.3.1 言语暗示引导 | 第50页 |
8.4.3.2 通过想象暗示 | 第50-51页 |
8.5 寄情于景,赏心悦目 | 第51-52页 |
8.6 形神共养,神安意和 | 第52-56页 |
8.6.1 散步怡情 | 第52-53页 |
8.6.2 功法导引 | 第53-56页 |
9 讨论 | 第56-60页 |
9.1 对传统老年情志养生思想及理论的思考 | 第56页 |
9.2 老年情志养生的“一般性”与“特殊性” | 第56页 |
9.3 老年情志调养中的“主观”与“客观” | 第56-58页 |
9.3.1 “主观” | 第56-58页 |
9.3.1.1 认识正确 | 第57页 |
9.3.1.2 趋利避害 | 第57页 |
9.3.1.3 自觉坚持 | 第57-58页 |
9.3.2 “客观” | 第58页 |
9.4 老年人的情志调节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| 第58页 |
9.5 中医老年情志养生思想之于当代养老的重要意义 | 第58-60页 |
10 结论 | 第60-64页 |
10.1 调节情志,未病先防 | 第60-61页 |
10.2 中医特色,易于推广 | 第61-63页 |
10.3 不足之处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