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字形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引言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1.2.1 异形桩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2 工字形桩简介及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| 第16-18页 |
1.3.1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本文技术路线图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竖向荷载下群桩基础计算理论 | 第18-30页 |
2.1 群桩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 | 第18-23页 |
2.1.1 群桩的破坏模式 | 第18-20页 |
2.1.2 承台效应系数法 | 第20-21页 |
2.1.3 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法 | 第21-22页 |
2.1.4 经验计算法 | 第22-23页 |
2.2 群桩的沉降计算理论 | 第23-30页 |
2.2.1 等代墩基法 | 第23-25页 |
2.2.2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 | 第25-26页 |
2.2.3 弹性理论法 | 第26-30页 |
第三章 竖向荷载下工字形群桩室内模型试验 | 第30-42页 |
3.1 模型试验简介 | 第30页 |
3.2 室内模型试验 | 第30-36页 |
3.2.1 试验模型 | 第30-32页 |
3.2.2 试验过程及加载方式 | 第32-36页 |
3.3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3.1 荷载沉降曲线 | 第36-37页 |
3.3.2 桩身轴力分布 | 第37-38页 |
3.3.3 桩侧阻力分布 | 第38-4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工字形群桩有限元研究 | 第42-56页 |
4.1 引言 | 第42页 |
4.2 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| 第42页 |
4.3 桩土本构模型 | 第42-45页 |
4.3.1 桩体本构模型 | 第42-43页 |
4.3.2 土体本构模型 | 第43-45页 |
4.4 有限元模型 | 第45-48页 |
4.4.1 ABAQUS模拟静载试验基本假定 | 第45页 |
4.4.2 模型参数与接触定义 | 第45-46页 |
4.4.3 网格划分 | 第46页 |
4.4.4 荷载及边界条件 | 第46-47页 |
4.4.5 初始位移场消除 | 第47-48页 |
4.5 有限元结果分析 | 第48-54页 |
4.5.1 荷载沉降曲线拟合 | 第48-49页 |
4.5.2 桩身轴力分布 | 第49-51页 |
4.5.3 桩侧阻力分布 | 第51-52页 |
4.5.4 桩间土荷载分担规律 | 第52-53页 |
4.5.5 桩土位移云图 | 第53-5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工字形群桩竖向承载特性有限元研究 | 第56-72页 |
5.1 工字形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| 第56-60页 |
5.1.1 开封市典型地质资料 | 第56页 |
5.1.2 模型参数 | 第56-57页 |
5.1.3 工字形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1.4 工字形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 | 第59-60页 |
5.2 群桩承载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0-70页 |
5.2.1 桩数对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5.2.2 桩间距对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 | 第63-69页 |
5.2.3 承台厚度对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5.3 工字形群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 | 第7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6.1 结论 | 第72-73页 |
6.2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0-81页 |